发布时间:2018-07-12 08:4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7月11日 09 版 | 查看:687次
现实中,一些小学老师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在孩子参加考核时,有家长会要求老师打“人情分”,把良改成优。如何看待“让老师通融一下”的教育现象?本期微议录,我们选刊三位读者来稿,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挫折是人生必修课
现实中,一些家长总想给孩子提供最丰富的物质条件、最舒适的生活环境、最优越的教育资源,为此费尽心思,为孩子求优、为孩子圆谎、为孩子拉票……总之,不让孩子的心理有一点挫折和委屈,不允许孩子成长的道路有一点崎岖和坎坷。
然而,为孩子“求优”,可能让孩子认为优秀是靠人情求来的;为孩子圆谎,会让孩子以为犯错不需要负责任;给孩子拉票,或许让孩子对人脉关系的作用产生误解。如果路路有捷径、事事能庇护,谁还会脚踏实地朝着梦想努力呢?可以说,经历挫折、克服困难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如果连一个良好都不能接受,那怎么去面对未来的风雨?过分关照会妨碍孩子个人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萌生;过度呵护则容易让孩子不思进取,消解奋斗的意义。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导航路线,但不能保证道路畅通无阻。让孩子在风雨中历练,激发面对挫折的勇气,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李美娟
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我是一个妈妈,也给孩子讨过优,对此深有体会。有次学校举办亲子运动会,很多孩子都得到了一块奖牌,我家宝宝却没有。受不了他委屈失落的眼神,我以鼓励孩子为名,跑去跟老师要了一块。在短暂的惊喜过后,宝宝却认真地告诉我,其实没有奖牌也没关系,只要下次表现好,老师自己会主动给的。惊讶之余,我才懂得,原来孩子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求“全优”的家长可能和我一样,或是为了给孩子信心,或是为了增加择校实力,或是为了面子好看,习惯打着爱的旗号冲在孩子前面,帮他们求情、为他们铺路。殊不知,这些行为不利于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勇气,可能阻碍他们茁壮成长,甚至遮住了发现真善美的眼睛。
其实,孩子才是成长的主角,他们既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受挫折的必要,更需要不断修正、知错而改。家长的作用是“陪”而不是“替”,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汲取缺憾带来的成长养分,才能助力他们赢得“全优”的人生。
——@宋威
评价机制应更全面
给不给优,看似是家长的面子问题,其实也有升学方面的考量。在不少学校的招生章程里,要求学生提供全科成绩单。如果某门功课出现“良好”或“合格”,相比较“全优”的同龄人,就可能与梦想学府失之交臂。因此,家长也就难免未雨绸缪,追求一份完美的成绩单,仿佛只有成绩单上全优,升学才能无忧。
很多家长求优,实则也是无奈的违心之举。针对这一现象,不妨多问几个问题。是不是有的学校存在只看纸面成绩的招生导向?“优秀”标签能否真正反映孩子的综合素质?怎样才能探索出更加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才是消除求优这类现象的治本之策。
基础教育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升学机制要更灵活,老师评价要更全面,家长辅导要更理性。倘若单纯以分数论英雄,以全优择生源,势必就会陷入教育功利化的误区,不仅制造焦虑,更贻误成长。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资源,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刘元通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