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26 08:05 |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 2009-11-20 16:40:22 | 查看:1813次
天门网消息(记者王丽娟)初见史少甫,他正通过手机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我坐在一边细细观察这位在天门乃至全省都享有盛名的农业专家。
他黝黑清瘦,眼睛微凹而有神,衣服干净整洁,与之不相衬的是鞋帮上有少许干泥。
最与众不同的,还是他的办公室:门边靠墙的地方,几株半人多高、根部带泥的水稻斜靠在一小堆带荚的干黄豆梗上;窗下,“蜷缩”着一个蔫蔫的土豆;办公桌上,三分之一左右的书报、文件外,显眼的位置排放着四五个装着金黄稻穗的信封,长长的稻穗有的“挤出”信封垂挂在桌边。
……
“我是一个农技人员,不学不钻,指导农户就没有发言权”
1991年7月9日(五,廿八,二) 全天中到大雨
8日夜至9日全天中到大雨,降雨150多毫米,已排出的农田又全部淹没,无法再排。
同蒋双林到卢市、净潭抗灾自救。
1991年7月1至11日,全市普降百年一遇的大雨,农田全部受灾。棉花36.18万亩重灾,4.65万亩绝收。
棉花在开花结铃的关键期,遭此重灾,认为棉花会大幅减产、丰收无望的人比比皆是。史少甫带病赶赴重灾棉区,下深水观察棉株动态,与同期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后,他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只要补救措施得当,棉花后期还能分枝、现蕾、开花结铃,对产量影响不大,并提出了一整套抗灾补救措施。经全市上下积极抗灾自救,棉花果然重新开花结铃。
当年,天门棉花总产52271吨,历史上第八次突破“百万担”。
作为棉花之乡的棉花专家,史少甫做出这类事情绝非偶然。
在史少甫办公桌抽屉最上面,放着一本发黄的记录棉花相关情况的红色记事本,每页都有他手绘的格子,从1949年至今,只要他能找到的天门、全省、全国的棉花种植、生长各类数据应有尽有。1980年以前的数据是他誊抄的历史资料,之后的全由他自己实时记录。
从1980年参加工作起,史少甫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每天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载下来,查阅资料后用不同颜色的笔将解决办法以及按解决办法实施后的效果一并记录,重点事项重点标注。每隔一段时间,再将日记中记录的内容分类整理一次,重点部分转誊到分类记事本上。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最大的爱好就是整理资料。”29年里,史少甫厚厚的记事本已码到了第十六层。每日气象资料、农作物遭受各类自然灾害资料等等,一应俱全。他的资料库还从以前单纯的文字、数据,发展为文字、数据、图片甚至视频资料。
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大量丰富的一线资料和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的经验,让勤学苦钻的史少甫逐渐成长为专家型的人才。近年来,他先后参与了《天门棉花》、《湖北棉花》、《农业灾害应急技术手册》等八本专著的编写,还先后当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模范公务员,是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棉花专家组专家。
和史少甫共事十几年的同事说:“没有这股钻劲,他成不了拿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
“我是一个农‘官’,脱离了农村、农民,也就脱离了自己的岗位”
2005年5月2日(三,廿四,一) 多云间晴
上午同王国清、艾新顺到廖湾,到高产农田示范区,与两个农户落实评比,旱育保姆、软盘抛秧、机播试验。搭鸭舍等情况。13:30回天门,吃工作餐。
下午,无土育苗棉田松土(供观察用),调查观察区棉苗真叶。
2005年4月,史少甫带领3名同志到马湾镇廖湾村挂点,推广“鸭稻共育”模式和水稻新品种。
接到任务后,史少甫和三名同事自带锅碗瓢盆,每日自购菜、米、油,请了当地一位烧火师傅专门为工作组做饭。史少甫说:“这看似是个小举动,但是能够让群众安心,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真正为了做好推广来的。另外,我们自己做饭,也能减轻村里的负担。”即便是这样,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工作还是遇到了难处。
工作组在当地挑选了两家农户做水稻评比试验,一家种传统水稻,一家种新品种。没想到的是,答应种新品种的这家,把种子领回家,泡发了芽,又退回来了。他担心技术人员呆不长,到时候一走,新品种自己种不好,耽误了收成。史少甫向他拍胸脯保证,技术人员会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农药化肥全部包干,农户还是不相信。最后,史少甫又找到一家农户,掏出300元钱作为“风险抵押”,“求”着人家好歹把那些发芽的种子种到地里。
“鸭稻共育”模式推广从4月持续到12月,尤其是水稻生长比较关键的5至9月,史少甫一班人几乎天天泡在田里指导种养。久而久之,那些原本心存怀疑的农户,也和他们打成了一片,有的甚至调侃史少甫:“你哪像个局长!别人都是坐在办公室工作,你和我们一起风吹日晒雨淋,就是个农民嘛。”史少甫笑着说:“这是因为分工不同。我做的是农业,不接触农民,不接触农作物,就没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当年收获时节,退回水稻种子的那家农户,看见种水稻新品种的那家每亩比自己增产15%,肠子都悔青了。他主动找到史少甫要求第二年也种新品种。第二年,新品种得以推广种植2000亩,农民亩平增收200元。丰收后,村民们自发向市农业局送来了“科技推广,利国利民”的牌匾。
“我是人民的公务员,要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百姓”
1989年1月1日(十一,廿四,日) 阴
放假,下午摘平菇。12月31日夜晚,俊俊高烧39.7℃。
俊俊,是史少甫独生子的小名,是他的心头肉。讲到孩子5岁时的这场病,史少甫的声音明显低沉了许多。
从12月15日“俊俊不好,打小针”,史少甫就在忙活试验田里的平菇。接着“高烧不退”、“住院”、“怀疑是心肌炎、肾炎”,史少甫请了几个半天的假,去医院看护。妻子知道,他这是真心疼、真着急了。
对自己,史少甫拿出了“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架势。他患有呼吸道疾病和血吸虫病,医生叮嘱要多休息,注意保暖和气候突变。
2005年在马湾廖湾推广“鸭稻共育”期间,史少甫吹着风淋着雨在地里忙到晚上6点多才回家,妻子和孩子都不在,他突发呼吸道痉挛,几乎无法呼吸,憋得面色通红,艰难扶着楼梯从三楼家中下楼求救,正好碰到一位同事,才被紧急送往医院输氧治疗。
有一年洪灾,血糖偏低的史少甫到乡镇察看水灾灾情,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水里跋涉到中午1点还没有吃饭,烈日在头顶暴晒,地面的湿气、暑气不断蒸发,他走着走着,感觉头重脚轻眼睛发花,赶紧在被淹的齐膝深的田里扒出根黄瓜啃了才没有晕倒在水里。
自己这些事,史少甫没有放在心上,当记者翻看到日记中的有关就诊记录时,他才回忆起来。他嘴上念叨的是农民致富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总是那么神采飞扬。
2003年,为了在黄潭万场推广瓜套棉,史少甫腊月二十五和黄潭镇有关人员冒着雨雪到荆州农科院购回种子,送给农民试种,种子种下后,他连续三个月每周骑自行车前去观察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与专家联系。当时万场村青年邵能文,因为家境贫寒,三十多岁了还没娶亲。史少甫多次上门劝说,免费送给他棉花和黄金瓜种子,指导他按照瓜套棉模式种植,当年邵能文就赚了5万元。农民看到甜头,都积极尝试种植。万场黄金瓜如今已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3000多亩,黄金瓜已成为万场一张靓丽的名片。
今年,史少甫已54岁了,但他还不辞辛劳地活跃在田间地头。最近忙活最多的是岳口镇北堤村的“马铃薯稻田免耕覆草栽培”,试种成功后农民每亩可增收500元。
今年10月,史少甫当选第一届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担负着党组织的重托和老百姓的殷切希望。只有公平公正,一切出于公心做事,才能上对得起党组织,下对得起老百姓。”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