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政风、政绩的内在逻辑关联

发布时间:2018-07-05 21:2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22日 02版 | 查看:391次

【光明论坛】

  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

  政德、政风、政绩三者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但一些领导干部却常常在对待政德、政风与政绩关系上出现错位甚至颠倒。他们往往为了谋求所谓“进步”,热衷于各类“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乃至陷入“唯GDP”的怪圈,放松了自身政德修养,忽视了地区政风塑造,最终导致违纪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应胸怀政德,塑造良好政风,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政德乃为政之本,塑风气之资,立政绩之道。《论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做官首重立德。恰如钱穆先生所言,“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从而涵养政德,作为施政之本、执政之基。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因此党员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尤其是经典理论学习,时刻注重自我反省,严于律己,秉公用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将政德内化于心,外见之行,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施德政、行善治。

  政风乃执政之要,借政德而塑,保政绩不失。北宋学者邢昺曾讲:“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也就是说,从政者须以自身良好的政德来营造积极健康的政治生态。倘若党员干部其身不正,则不仅个人会出问题,也会贻害一个地区、一个机构、一个团队,不可忽视。因此政风怎么塑,关乎深远。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总结其从政经验时谈道:“一省风气全系于督抚、司道及首府数人,此外官绅皆随风气为转移。”其启示意义在于作为“关键少数”的主要领导干部,对于政风塑造的作用极其重要。广大领导干部应“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要有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决心信心,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凭借政德来塑风,为实绩佳绩保驾护航,逐渐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政绩乃施政之果,由政德铸魂,依政风引导。所谓政绩,顾名思义,即官吏在职期间办事的成绩。按照现代公共管理的概念,所谓政绩,是指政府在积极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承担公共责任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去除施政成本后且满足人民需求的输出结果。它必须经得起人民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它一定是良好政德培育和优良政风熏陶下的结果。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地方谋发展,这是从政的原则。政绩之精要,无非一个实字。领导干部必须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决策用权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知行合一,谨记初心,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

  修政德,塑政风,谋政绩,重中之重在于德。政德是形成良好政风之本,领导干部要严私德、守公德,以明大德。成风化人,以身示范,从而塑造健康的政治生态。领导干部要常怀功成不必在我之心,胸藏成功必须有我之念,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最终形成政德、政风、政绩表里结合、互相促进的生动局面,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扎实进展。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中国史教研室副主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