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孟祥斌的足迹 记录了一个战士的成长历程(3图)

发布时间:2009-11-21 00:15 | 来源:浙江新闻网 2007-12-11 07:46:29 | 查看:13912次

孟祥斌(后排右一)生前和战友的合影。

孟祥斌的高中班主任说,教过这样的学生,是一个老师的福气。

乡亲们自发将孟祥斌老房翻盖,让他走得安心。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从黄河之畔到婺江之滨 从贫寒农家到火热军营

  平凡而又坚实的脚步记录了一个战士的成长

  追寻孟祥斌的足迹

  文/本报记者 王丽 王刚 摄/本报记者 林云龙

  中新浙江网12月11日电 风萧萧兮,婺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孟祥斌,一个年仅28岁的青年军官,为了抢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在寒风凛凛的冬日,毫不犹豫地跳进了冰冷婺江。那个瞬间,古桥被震撼了,人民被感动了。

  没有任何单位组织,没有任何人下令,直至今天,成千上万悼念的人群仍汇成一股滔滔不绝的激流,长达数里的花圈诉说着无尽的哀思。

  本报记者走进了孟祥斌成长的军营,来到了孟祥斌的家乡,寻找英雄带给我们的种种感动故事,探寻英雄成长的足迹。

  梦想——穿着将军服和老师合影

  孟祥斌的家乡鲁北齐河县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民风淳朴、仗义、执著。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掏粪工时传祥就出自这里。在乡风的熏陶下,孟祥斌从小就是个耿直、热血的小小男子汉。

  田大军是孟祥斌高中3年的班主任,这3年,孟祥斌都是班上的班长。高中还没开学,班级里就出了一件事——那年中考,有一位女同学在去县城参加考试的路上,被几个坏孩子拦截欺侮,孟祥斌听说后,一连3天送她去考试。这件事让田大军对孟祥斌印象非常深刻。

  “仗义,正直,特别看不惯不好的人与事,班上的女生那时都说,班长这人特有安全感。”田大军回忆说,“在孟祥斌的追悼会上,很多赶来参加的同学们都和我说起一件事——1994年春的一天,天气突然降温,许多离家远的同学不便回家拿衣服,孟祥斌回家一口气拿了七八件衣服,为同学们御寒,这让同学们都非常感动。”

  田大军说,高中3年,孟祥斌的读书成绩非常好,1997年高考时,孟祥斌发挥的不是很理想,但也上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委培分数线,可委培需要家里支付8000元,因为家庭的经济困难,孟祥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在那一年的12月,孟祥斌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一条人生道路——他参军了。

  在给田大军的信里,他这样写道:“同学都考上了大学,我的成绩没考好。从军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一直希望能成为一名军人,现在我终于实现了愿望。在部队里,我相信,我绝对不会比考上大学的同学差。”

  此后,孟祥斌果真如他在信中所说的那样,1999年,他考上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读出了本科。

  田大军说,其实孟祥斌选择参军的道路,他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在学校时,孟祥斌就和他说,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他当过新四军的姥爷。孟祥斌一直非常崇拜军人,说以后要当个将军。

  在部队,孟祥斌曾给齐河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写过一封信:“是乡亲们的支持,老师的培育使我能成才,今后我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争取穿着将军服再和老师们合影。”

  求知——当兵只背了两箱书

  “俺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斌斌这孩子从小老实、耿直、还勤快,拔草、锄地、干庄稼活是个好把式。平时见了村里的长辈,他一口一个‘婶子’‘大娘’‘爷爷’叫得人心里热乎乎的,看着谁推车还是提东西,总是停下来帮着搭把手……”刘桥村村支书李胜元红着眼睛说。

  孟祥斌当年去参军,就是李胜元送他去乡里,“别人去参军,带的都是衣服或是吃的什么的,就他,背了两箱书,其他东西一点都没拿。”

  孟祥斌出事的消息传到村里,李胜元一下就懵了:“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李胜元非常清楚孟祥斌父母的身体情况,他没敢把这个噩耗告诉二老。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村里人也非常有默契地将这个消息瞒着二老,甚至将他家的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线都偷偷地拔了。直到最后孟祥斌的骨灰运回山东,而孟祥斌的父母也逐渐生疑,瞒无可瞒,大家才把这事告诉了他们。

  这几天,县里决定将孟家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推了重建,周围的邻居们听说后,都纷纷赶来帮忙。就像李胜元说的那样:“俺们一直不相信斌斌走了,他是村里的骄傲,他永远是刘桥村的孩子。”

    节俭——为了支撑贫寒的家

  作为孟祥斌的同学,孙振华则记得以前读书时一度曾经很“羡慕”孟祥斌——每年暑假,孟祥斌都会告诉他,他要去看在北京打工的姐姐,然后一去就是一个月。

  直到有一次,孙振华偶然发现,“从北京刚回来”的孟祥斌手上胳膊上全是一道道的血印,几乎不能动弹。再问他姐,才知道孟祥斌根本就没有去过北京。后来才知道,每年暑假,孟祥斌都会悄悄地一个人跑到县城找建筑队,去给人家当小工,赚点钱补贴家用。“他是个好面子的人,不想让我们知道。”孙振华默默地叹气。

  当最终获悉祥斌牺牲的噩耗后,孟祥斌的父亲孟凡荣躺在床上打着吊瓶,输着氧气,却还劝慰老伴:“别哭了,祥斌这样牺牲,光荣啊……”

  孟凡荣曾是黄河上的航运工,还是多年的先进工作者。父亲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每一位黄河渡客安全的认真负责,孟祥斌从小就一一地看在眼里。

  自从黄河上修了浮桥后,孟凡荣就下岗了。为了养活家里4张嘴,孟凡荣除了种种田,还给人打小工赚点辛苦钱,也因此累了一身病,特别是心脏病。越来越厉害。孟凡荣的母亲也因高血压,一直在家卧床。父母的辛苦操劳,深深地触动了孟祥斌,从小他就是个懂事的孩子,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

  父母的长期重病,给孟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在村里,孟家的房子是最破的——仅仅是两间面徒四壁的土坯房;穿的是最破的——孟祥斌读书时,一年四季中三季穿的是一件10多元的黄军衣,夏天则穿背心;吃的也是最差的——从来不变的咸菜玉米面。

  在部队里,孟祥斌的津贴虽然说不上高,但对于生活简朴的他和妻子来说,原本是足够用的了。可李家岗记得,孟祥斌从部队回家探亲,走的时候,经常连买车票的钱都没了,还是找他借的——原来他把部队里的津贴和积蓄,都拿回来给父母看病了。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