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强精神的视觉表征(图画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①)

发布时间:2018-07-02 21: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7月01日 12 版 | 查看:755次

黄宗贤

党对文艺工作一贯非常重视。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展开生动实践。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新时代中国文艺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下,构建国家叙事的视觉史诗,成为美术界创作与研究的着力点。主题性美术创作,这一占据20世纪美术经典半壁江山的创作类型,再一次担负起历史与艺术的双重使命。

  美丽中国,待细把江山图画。恰逢“七一”建党纪念日,本刊“图画中国”栏目推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系列文章,约请全国各地学者,观察与思考主题性美术创作传统和创作新貌,以推动富有民族精神与史诗品格的艺术实践。

  ——编  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创作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以人民为中心,关注现实,倡扬民族集体自强精神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特别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创作的主流,塑造了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独特面貌与精神特征,也是今后美术创作需要拓展的方向。

  镌刻历史记忆 彰显民族精神

  中外艺术史上的许多经典名作,大都是因为形象生动而又真实地记录重大的历史或现实事件,塑造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或精神现象,而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唤起广泛的文化记忆,引发普遍心灵和情感共鸣,在艺术史上获得永恒价值。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包括重大题材在内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经历了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新世纪以来三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现实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美术作品。

  审视中国现代美术史,虽然很难用一种单一模式来归纳中国美术的百年进程,但是应该看到,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期里,在救亡图存、文化改造、经济建设的时代主题和社会运动的历史情景中,一大批艺术精英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胸襟,引领艺术从遣性怡情转向现实关怀,并力求以写实语言直接表现社会现实。表现现实题材的、描绘时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创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尤其是在抗战年代,新写实主义美术观和创作模式的确立,使艺术被视为民族抗争和社会变革战车上的镜子。虽然,抗战美术依然面貌多元,但皆是倡导反映现实的主题性创作。正是在这种语境中,才有唐一禾的《“七七”的号角》、吴作人的《重庆大轰炸》、刘开渠的《无名英雄》等一大批表现抗战的现实题材作品诞生。特别是当时的版画、漫画等小画种,在抗日救亡中,担当起直面现实、反映现实的职责。延安的版画家们承继了新兴木刻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将小画种与大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抗日根据地火热生活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形象地展现了中国人民不惧艰难,坚持抗日,追求民族解放的坚强意志,实现民主改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延安版画呈现了一个特殊时代中最鲜活的现实,浓缩了一个特殊时代最鲜活的精神。从延安的版画创作中,我们看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价值与魅力,不在于体量的巨大和画面的宏大,而在于对现实生活中重要事件和精神生活的敏锐感受和生动艺术呈现。

  于抗战中确立起来、在延安完善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对新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艺术家对崭新的共和国充满无限期待,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改造方面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值得大书特书的题材和艺术想象空间,再加上文化主管部门强有力的助推,以讴歌新中国新面貌、讴歌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占据画坛主导地位。除了组织的专项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活动外,从作为第一届全国美展、于1949年7月举办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作品展览会”起,至历届全国美展上,主题性创作、重大题材创作一直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并诞生许多经典名作。可以说,主题性美术创作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占据主导地位,而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则是主题性美术创作高原上的丰碑。从胡一川的《开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再到陈逸飞、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直至近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难以计数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经典作品,将一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塑造得鲜明而富有特色。

  为何主题性美术创作能成为百年中国现代美术的主流?因为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是在特定历史境况中进行的,艺术向何处去,总是从属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大课题;艺术内部形式语言的变革,总是从属于艺术为谁、艺术何为等大问题;艺术家的个人爱好与追求,往往统摄于民族集体自强意识的建构之中。因而关注现实、直面人生、表现时代变革的风云,彰显民族的集体自强意识,就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必然推助主题性美术创作占据主导地位。当然,也必然使从属性、他律性、现实性、写实性成为中国现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基本特征。这种特征,使得中国的现代美术史不像西方现代美术史那样,是着力于艺术内部变革,而是与社会现实、历史变革有着紧密联系。正因为如此,也使中国现代美术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价值,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与艺术精神。

  紧扣时代脉搏 拓展艺术空间

  20世纪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仅是呈现历史、记录历史,让历史形象化、让瞬间永恒化,更重要的是那些经典之作有着超越题材本身的思想意蕴、艺术价值与美学趣味。新时代,必定有更多砥砺前行的动人精神需要艺术家去感受体验,必定有更多激发创作灵感与激情的题材需要艺术家去关注表现。相信今后,主题性美术创作必定日益凸显其独特的历史方位和主体价值。

  回眸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历程,那些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精品力作,对当下和今后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有诸多启发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意旨。用艺术的方式反映人民的心声,关注人民的命运,表现人民的疾苦,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今天,当代美术创作的语境发生很大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已成为时代对艺术家提出的重要课题。20世纪以来那些经典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无不深切关注着人民生存境遇,讴歌着人民奋斗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内涵,也必然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是表现出浓郁的家国情怀。用艺术的方式抒发家国情怀,高扬民族集体的奋斗精神、自强意识,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最重要的精神底色。今天,中国的当代美术不仅要承扬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古代优秀传统,也应承扬百年来在争取民族解放与发展中形成的为民族呐喊、为时代而歌、为祖国抒怀的新传统。全球范围内的现当代艺术,都在以拓展延异的方式拉开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少有像中国的现代艺术那样与现实、与时代、与国家命运结合得如此紧密,并形成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品格。中国当代艺术家家国情怀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用心去体验感悟时代变革中的新气象,用真情融入现实生活,体察现实生活与民众的审美心理,用敬慕之心去承扬深厚博大的民族优秀艺术传统,将个人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融入构筑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为时代放歌、为祖国抒怀,创作出融人民性、时代性、创新性为一体的不负时代的精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我的艺术理想与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三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情相融合。20世纪以来经典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一般以历史和现实的真实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活动、形象为题材,真实呈现历史和时代风貌,这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其具体表现手法,并非是图解历史与现实,也并非是以图说史,而是艺术地表现历史与现实。真实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前提,而艺术性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最重要的价值。重大题材,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关涉史实,更关涉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知、体验与感悟,关涉创作主体的文化想象与情感投入。无论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还是唐勇力的《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不同时代对同一题材的表现,无不暗含创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与文明成果独特的、具有时代性的认知与感悟。创作者在历史回眸中融入自己的文化想象与情感因素,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因而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人们对历史文脉的回顾与体察,也让人们感受到艺术家胸中深含的历史情怀与艺术创造的激情。没有情怀的回眸,缺乏情感的解读与艺术化的表现,任何试图对历史客观的解读与再现仅仅是一厢情愿,那不是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旨意。

  对于历史与现实,艺术家总是以自己的历史观和文化审美视野予以观照,在艺术创作中往往凝聚着自身的理解和愿望,蕴含着个体的也可能是时代的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待历史和现实评判的态度、审美趣味与理想以及情感的融入度,关系到作品的品位与品格。今天的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时,必然是站在当代的立场以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和艺术想象,来观照历史与现实,对历史的尊重、对现实的融入与对生活的审美感悟相并重,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应有的态度。

  新时代,我们期待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关注现实、重视时代精神表达,主题性美术创作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彰显为时代抒怀、为祖国添彩、为人民讴歌、为历史塑像的价值。

  (作者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