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8 09:55 | 来源:公益时报 2009-11-16 | 查看:1940次
爱心天使孙一仙(中国好人网配图)
扎着马尾辫,穿着校服,脸上总带着自信的笑容。孙一先这个14岁的初二女生已经有很多次站在主席台上和大家分享她的公益心得。
孙一先在扶贫基金会设立了她的个人爱心基金,而且还劝说同学为自己的基金捐钱,已经有四、五个好朋友加入了。“我们的爱心不能等到汶川地震那样的大灾难时才被激发,我们承受不了如此大的代价,也不希望,(爱心)总是被这样的警钟惊醒。”一先说出了自己设立基金的理由。
妈妈是引导爱心的手
清华附中的校园干净整齐。下午上课的时间还没到,走在教学楼的走廊里,随时可以听到教室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清华附中的北边就是清华大学,孩子能到清华附中读书是许多家长的梦想。孙一先的班级是年级中最好的班级之一,能进入这个班,就意味着离清华大学的门槛更进了一步。她还是班级的学习委员。
孙一先的妈妈,在工商银行做大堂经理的左女士,非常以自己的女儿为傲,她说她的这种骄傲并不是来自于女儿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是因为女儿的懂事。
听得出来,左女士非常满意自己教育女儿的方式。她很清楚地记得,在女儿三岁的时候,她就教女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对女儿只有两个期望,一个是自立,一个是孝心。”左女士相信,只要女儿做到了这两点,就会是一个完善的人。她基本没有去管过女儿的成绩,她只告诉女儿,学习是你的事,工作是爸爸妈妈的事,我们需要对各自的事情负责。
左女士说,早在上学前,女儿每年都会捐出一、二百元,而且,只要看到街头的乞丐,女儿一定会掏钱。她的钱大都来自家里所卖的废品。一先告诉了记者当她看到以乞讨为生的老人时内心的震撼。
“年幼的我,不知何谓贫穷,却真实地体验到,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不快乐,我多想帮助他们。”一先认为这就是“爱心”,她觉得人们缺的不是爱心,而是引导爱心的“手”,她认为,妈妈给了她引导。
在印度洋海啸时,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遭受天灾时,在发现报纸上登着先天性心脏病儿童需要筹钱做手术时,左女士总是会说一句:我们捐些钱吧?而一先总是会欣然同意,然后跑进卧室,翻出压岁钱。
一先的妈妈在看报的时候,同样也发现了扶贫基金会月捐的豆腐块文章。“妈妈说这事儿挺好,可以培育自己的品德,我认为这是帮助别人的事儿,所以就设自己的基金了。”一先稍显腼腆地说。
不一定要考上清华,但一定要开心
“这孩子是年级第一的料,威信也最高。”这是孙一先的班主任李老师对这个姑娘的评价。而左女士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老师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
李老师曾对着自己的学生说,你们不一定要考上清华,但是一定要开心。怎样才能开心呢?要乐观开朗,要乐于帮助别人,有责任心,要懂得去施爱,去爱别人。
“你怎么不告诉学生们要好好学习呢?”记者好奇地问。
“能上清华附中的孩子都是成绩非常好,也是爱学习的,如果还要强调成绩,孩子们会被扭曲的,所以要强调他们的责任心,爱心,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益,长大后也会有社会责任感。”而且在李老师看来,培养学生们的品德和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是不矛盾的:如果孩子们有很好的品德,更会善于对自己负责,追求完美,会全方面的发展。而且李老师坚信,做人和成绩是分不开的。
孙一先设立了个人爱心基金后,李老师也想以班级的名义在扶贫基金会设立基金,但是被扶贫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拒绝了,工作人员担心后台服务不够完善,给全班同学提供不了完善的服务。但是工作人员向李老师承诺,一定会尽快将一个更加透明完善的平台搭建起来。
“我这点钱现在还不够做什么,等到慢慢的攒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做项目了。”一先最希望的是可以帮助同龄人。因为她觉得她现在的生活很快乐,她也希望其他的同龄人也快乐。现在,左女士也在发短信给亲戚朋友,让他们也给自己女儿的基金捐钱。反应还不错。
(责任编辑:孙宾)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