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16 14:45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09-11-10 09:10:34 | 查看:871次
“大爱母亲”顾桂同 (中国好人网配图)
10月26日,在“感动行唐十大慈母”颁奖仪式上,91岁的“慈母”顾桂同接过“孝义之家”的牌匾,并获得省会文明办授予的“文明标兵”称号。
战争年代,顾桂同舍生忘死,多次保护抗日战士,使他们化险为夷;和平时期,她把关爱献给家人和乡亲,使大家倍感温暖;如今,她那拥有94口人的大家庭温馨和谐、其乐融融,她的大爱也在子孙中传递。
一次名副其实的“奖励”
顾桂同和丈夫育有10个子女,四子六女,最大者已经72岁,最小者也已经48岁。“你们都是国家的人!”这是子女们谈起母亲时,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所以,当顾桂同的子女们得知母亲获得“感动行唐十大慈母”称号时,丝毫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句话里包含的就是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同时,包含的更有超越世俗的母爱。
“作为一个母亲,她做到了言为楷模、行为世范。”老人的四女儿、河北师大教授郝惠珍总结说。
顾桂同用母爱哺育了一个94口人的四世同堂大家族。郝惠珍说:“她把无私的母爱给予了我们。她一辈子任劳任怨——为国家、为儿女和为别人。”
现在,老人已是91岁高龄。她在新疆、宁夏和石家庄的女儿和儿子都想让她到自己家里住,但都被老人拒绝了。她说:“你们都在为国家做事,工作忙,我不能给你们添麻烦。”她的小儿子郝金山多次把她的东西搬到自己家,让她和他们一起住。可是顾桂同怕给孩子们添麻烦,一直坚持自己住。只有冬天为了避寒,她才到有暖气的孩子家中住。孩子们也以各种方式表孝心,他们为老人购买了除电脑外的所有电器。
一个将母爱传世的老人
在郝惠珍的记忆中,总是有一幅图景浮在脑海中。“母亲总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儿。有时一觉醒来,她还在做活儿。我们弟兄姊妹多,小时候家里穷,但是母亲从来没有让我们穿得破破烂烂,一件衣服从老大穿到老小,衣服虽然总是缝缝补补,但却是干干净净。”
1935年,顾桂同嫁到南龙岗村。她敬老爱幼、勤劳节俭、忠厚善良、助人为乐、心胸宽厚。进门以后,全家人的推碾做饭、做衣服、洗衣服都由她承担。公公婆婆得了病,她耐心伺候、百般照顾,直到痊愈。
随着孩子的增多,她的负担越来越重。白天推碾磨面、做饭、忙家务,夏忙秋收时还要往地里送饭,晚上点着煤油灯给一家人做针线。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的十个儿女在当时家境贫寒的情况下,却先后进入学校读书、识字,接受学校教育。她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孩子们上学念书,有了文化,将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顾桂同没有白费心血,她的十个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现在是四世同堂、儿孙满堂。行唐、石家庄、北京、宁夏、新疆、新加坡,都有她儿孙的足迹;上至国家外交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机关,下至县委、县政府、乡政府,都有她儿孙的身影。在她的94个儿孙中有大学生22个,其中研究生2个,还有26名共产党员。他们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学生干部等。
顾桂同不但把关爱给予家人和长辈,还把关爱给予乡亲们。不少人都喜欢吃她做的饼子,她总是蒸一锅,这家送几个,那家送几个。解放前,有一户乡亲带着三个孩子外出逃荒,临走时到她家告别,她把刚蒸好的一锅饼子都送给了他们,又给他们带了一些红薯,那家人含着感激的眼泪离开了。解放后,当那家人回来时,首先想到的是看望她。
顾桂同会用家传的针挑、拔火罐的方法治疗感冒、咳嗽等。南龙岗村大人小孩们有了病,有的就去找她。不管她正在干什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给来人治疗。
一位令人崇敬的“红色母亲”
现在,回过头去看顾桂同的人生经历,她更是一位令人崇敬的“红色母亲”。
1938年,顾桂同的丈夫郝进书参加了革命,从此,顾桂同全力支持丈夫的革命工作,自己担起了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重担,还尽力保护革命干部和战士。
抗日战争时期,区里、县里的干部三天两头到她家,少则两个、多则十几个。1940年夏的一天,区里三个干部和她丈夫住在她家。里间屋东南角是地洞口,外口在院子的红薯井里。清晨,鬼子从前院上了房,她丈夫和三个干部听到房上有动静,来不及穿鞋就进了地道。顾桂同把孩子放到了里间的大炕上,自己坐在洞口上,并随手拿了一个破筐子,将他们的鞋全都放了进去。她刚上炕敌人就进来了。顾桂同在炕上抱着孩子,不动声色。敌人出来进去三四次,看到她镇定自若,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就离开了。
1941年,在该县南龙岗歼灭战中,顾桂同的丈夫郝进书与十七团的王连长、区武装部的乔大队长在自己家的前院里并肩作战,大获全胜,击毙敌伪军270多人,俘虏27人,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在战斗中负伤的战士有一部分留在了老百姓家里进行护理。其中有两个伤员在她们家,住在官庄村娘家的顾桂同不顾危险,抱上一岁多的儿子回到了南龙岗照顾伤员。
当时她家的地道已经通到房后的水井,并与故郡的地道相连。敌人飞机开始轰炸时,他们通过地道把伤员转移到故郡的亲戚家。1月7日,鬼子撤退后,他们又把伤员接回来精心护理。
1942年,日寇对晋察冀进行大扫荡。一天,行唐县参议员左智、财政局局长邸良玉,拿着县委于书记给郝进书的信到她家,让他们掩护晋察冀专署的四位同志及中央局的李东波和小王。这些同志住在他们家里的那些日子,顾桂同给予了他们细心的关怀和照顾。
1943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区里的女干部李景芬到她家里住,第二天早饭还没有做好,鬼子就进村抓村干部和八路军来了。顾桂同赶紧为李景芬找了件有补丁的黑粗布褂子穿上,然后让她坐在灶前拉风箱。敌人进了门,一一查问,问到李景芬时,顾桂同的婆婆说:“她是俺闺女。”从而使李景芬脱离了危险。
一个和谐家庭的范本
去年2月4日,顾桂同的60多个儿孙齐聚一堂,在行唐县城的酒店为老人庆祝90大寿,他们还用歌曲《南泥湾》的曲调合唱了一首歌。其中有这样一段:“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呀一唱。唱一唱我们的娘,娘的恩情永不忘,永呀不忘;我们努力学习娘,尽心尽力孝敬娘……”
事实上,顾桂同的儿女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72岁的大女儿郝惠玉在新疆安家工作,近3年来,她每年都要从新疆赶回行唐住上半年,伺候顾桂同的饮食起居。顾桂同将一种精神传给了子女,她的子女们又不负她望,传给了她的孙辈。
这是一个母亲的故事,这同样是一个和谐家庭的社会范本。顾桂同的人生和家庭在让我们敬畏的同时,更值得我们学习。(作者: 记者 刘 毅 通讯员 王伟鹏 许 峰 )
(责任编辑:卢亚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