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3 00:2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29 | 查看:1366次
人物故事:
熟悉的山道上,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山花伴着他、泥泞伴着他、酸甜苦辣伴着他、青灯孤影伴着他、琅琅的书声伴着他。从教36年来,他把36年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山区教育,献给了山里渴求知识的孩子们。他的志向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朴实无华,他把教书的职业当作了为之追求一生的事业。他就是第23届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昆明市劳动模范,晋宁县夕阳民族小学教师毕加云。
爱岗敬业,扎根深山终不悔
1980年,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后,毕加云被分配到夕阳乡天井小学任教。这里是一所条件十分艰苦的山村小学,而且只有一个老师,就是他。教室是几间低矮破旧的平房,没有窗户,教学用具、设施奇缺,生活条件艰苦,冬春风大时,教室里常常弥漫着灰尘,望着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学习,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家乡的贫穷,山里教育的落后,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作为一名教师,改变家乡的教育面貌,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他暗暗立下志向,扎根山区,为家乡教育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从此,他把青春和热血交给了大山,交给山区的教育事业,在“一师一校”一干就是24年。
在天井小学教学一年后,毕加云先后被调到了大绿溪、新山、保安、杨柳河、打黑、一字格、白马龙等十余所学校任教,尽管每一次调动都是条件艰苦的学校,但他从没有任何怨言,走到哪里就把家安到哪里,尽心尽责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从不因为工作条件差而有所懈怠。1986年,毕加云被调到离家更远、条件更差的白马龙小学。由于白马龙小学住房紧张,只能跟羊“住”在一起,房子漆黑一片,整天都开着灯,白天就在羊圈旁边做饭,晚上则睡在羊圈楼上,羊粪臭味和羊的叫声真叫人难以忍受。上课的教室是村里多年建造的公房和栅子门楼,瓦漏梁斜,四壁漏风,到了冬天手脚冻得发麻。这样恶劣艰苦的环境,别说外乡的教师不愿意来,即使是本乡的教师也不安心工作,很多教师来此工作一两年就调走了。看到其他教师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毕加云的决心没有动摇,一直坚持了下来。学校领导考虑到教师的困难,曾把他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可他却三次主动申请要求到白马龙小学来吃苦、“受罪”,并且一“苦”就是10年。别人都说他太傻、太实在.自己找罪受,要当“山大王”。可毕加云并不在意,他说他对山有感情,对山里的孩子有感情,孩子们需要他。一字格小学当时是夕阳乡教学质量最差的一所学校,许多教师都不愿去,校领导很为难,毕加云听说后又主动请缨到山高箐深、偏远的一字格小学任教,直到2004年学校撤校并点才调入乡中心小学。
爱生如子,孜孜不倦育桃李
在“一师一校”工作.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份孤独和寂寞。当学生放学后,喧闹的校园里一下子寂静下来,没有人与你交流,没有人分享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的只是清灯孤影和屋外呼啸的山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毕加云老师一干就是24年,在24年时间里,他把这种孤独和寂寞化作工作的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独守清灯,伏案备课、批改作业,乐此不疲。由于山区学校缺少教师,毕加云教的都是复式班,一个人要教几个年级。每天上完这个年级的课,又忙着教下一个年级,工作量特别大,辛苦可想而知,尽管很苦、很累,但他觉得快乐、充实,没有辜负山里群众的期盼。
闲暇之余,毕加云老师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教学教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他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制定出了一套较为管用的学生品德行为考核办法,把对学生的育智与育德紧密结合起来,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尽管教学条件差,但他所教的班级教学质量年年都名列全乡同年级前茅,他总结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多次在全乡各学校进行介绍和交流,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
毕加云老师不仅教学工作出色。对学生也关爱有加,胜过自己的孩子。他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着每一个学生,牵挂着学生的一切。学生生病住院,他忙前忙后,比学生家长还着急;学生没饭吃了,他领回自己家里吃住;学生学习退步了,他着急,一次次手把手地教、一遍遍地辅导,学生进步了,他高兴地鼓励;学生辍学了,他一家一家做工作,把学生劝说回学校读书;学生没钱卖学习用具、交学杂费,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接济生活困难的学生。二十余年来,毕加云老师每年捐资都在500元以上,这些钱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从教36年来,毕加云老师没有因事请过一天假,也从未迟到过一次课,缺课对他来说更是不能原谅的。一次到中心小学搞教研,教研结束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为了能赶上第二天早上的课,他连夜赶回学校,走到半路时下大雨,全身被淋了个透,第二天早上他准时站在了讲台上。1997年,毕加云做手术,学校领导安排他回家休息几天,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硬是撑着病痛的身体坚持上课。山里群众缺少文化知识,吃了不少苦头,毕加云就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村子里办起夜校、扫盲班,教村民认字,学文化,学习法律知识。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感动着学生们,也感动着学生家长,他们把家里的蔬菜、水果、鸡蛋、红糖送来,用最朴素的方式感谢毕老师。
爱校如家,倾注心力建家园
毕加云所在的学校都很偏僻,离家较远,一月半月难得回家一趟,照顾家庭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他说他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妻儿,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就没有他今天取得的成绩。老师们说,老毕在家的时间很少,他成天都“泡”在学校里,以校为家,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教学和学校建设上。
为改变白马龙小学校舍面貌,毕加云利用星期天和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上山捡柴、拾矿,学生把捡好的矿石和木柴堆好后,由他一挑一挑挑到山外去卖。在那段时间里,毕加云不知摔了多少跤,走烂了多少双鞋,磨破了多少件衣服,卖得的钱他舍不得买双鞋、买件衣服,甚至吃顿饭。他把勤工俭学得来的钱一部分用来解决困难学生的书学费,一部分用来建设校园。有时,他还自己掏钱买来树苗绿化校园,星期天回不了家,他就找来木料学着制作课桌椅、乒乓球桌、跳高架、单双杠、跳马架……。通过几年努力,白马龙小学校舍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原先破旧的校园也有模有样厂,寂静的校园有了欢声笑语。
在一字格小学任教时,一天,毕加云正在上课,突然天下大雨,教室四处漏雨,无法正常上课,毕加云心急如焚,修教室学校没钱,怎么办,此时,他想到了家里的木料,那是他家多年攒钱买来准备盖房子用的,此时正派上用场,毕加云毫不犹豫地从家中运来木料,自己动手把漏雨的教室修缮好。为修建教室他还捐出了800多元钱,看到学生又能在安全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毕加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别人问他这样做图个啥?他总是说:“就为了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
近几年来夕阳彝族乡小学学校撤校并点,2008年毕加云被聘到中心小学工作,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象以前那样艰苦。但在工作中,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每天第一个到校,晚上看完住校生睡下后才离校。更可贵的是,他坚持年末拿出500元资助贫困学生,给他们送一些衣物和学习用具等,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常常利用双休日去学生家助教,有时把学生留在家中辅导。为辅导差生,常常受到妻子的责骂:“是不是要把饭搬到教室里吃。”
毕老师就是这样的人,默默无闻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不图名、不图利。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忘我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大家都称他是师德模范,教师学习的楷模、行动的标杆。从教36年来,毕加云老师先后多次获得乡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称号,3次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获得了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这是晋宁教育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2008年被评为昆明市劳动模范,2015年被评为“美丽晋宁人”。
毕加云老师所做的一切很平凡,并不轰轰烈烈,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他那种几十年如一日身处困境而不怨天忧人、自暴自弃,永远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精神。
来源:云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