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2 14:4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28 | 查看:855次
人物故事:
梁声翕,女,1933年10月生,河南潢川人,河南师范大学退休校医。
自1996年来,她用为数不多的退休金,累计向困难大学生捐资26.4万余元,向困难教师教育基金会捐款7万元,并将自己最后的3万元积蓄全部交了党费。2003年,梁声翕又立下遗嘱,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新乡医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2013年6月,她被河南省关工委评为“十佳关心下一代工作者”,2014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2016年3月被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2015年度感动中原教育人物”。
梁声翕老人一生无儿无女、生活极其简朴,身患十多种重疾,却一生心系慈善、奉献社会,资助学生、关心教育。
心系教育 捐资助学
“我没有后人,但是国家有后人。”一句话的笃定,让83岁的梁声翕倾尽所有坚持20年捐资助教。
自1996年起,梁声翕开始用自己不多的退休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资助金额至2016年已经累计达16.4万余元。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她为受助的学生们开设了专门帐户,每月退休金一发下来,她就将钱划拨到孩子们卡上。在1996年至2007年年底期间,每人每月50元。从2008年元月份起,她把学生的生活费提高到了每人每月70元。从2013年,又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
学生每次去看她,她都不让学生带东西,即使东西很少。 2014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段纪庚说:“每次去看老人,她都不让我们给她带东西,怕我们花钱,希望我们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花在她身上。如果我们带了东西去,下次老人一定会把钱包好给我们。”梁声翕不仅对学生们进行资金上的帮助,还特别关心学生们的成长。每年毕业生走之前,她都会组织还没有离校的资助生与毕业生聚会,让毕业生给尚未毕业的学生讲一些学习生活上的经验,希望没有毕业的同学可以少走弯路。她坚持把聚会放在自己家里,并且自己拿钱从食堂买来饭菜招待大家。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梁声翕做慈善越来越困难,甚至到银行也有很大的困难。2013年,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万元捐给学校,让学校来帮助处理后续的资助工作。为此,学校专门在财务处建立账户,每年由学生处按照老人的要求来挑选5名学生进行资助。
与此同时,梁声翕老人也时刻关注着困难教师群体。
2015年6月,由河南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教育报刊发起的“情暖园丁”专项基金成立,该基金是专门为解决河南省特困教师的实际困难而设立的。梁声翕老人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就立即给报社打电话,要求将自己的7万元捐给“情暖园丁”,并于8月份完成了捐款事宜,这笔捐款也是该项基金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感恩图报 奉献社会
1933年,梁声翕出生在信阳市潢川县,先后在原川东军区直属医院、四川省绵阳市剑阁县人民医院工作,1959年主动申请前往北大荒851农场,1973年从信阳淮滨县医院调到河南师范大学校医院工作,1990年退休。本可以靠着退休金过舒坦的日子,但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成为了新乡市慈善协会会员,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平时省吃俭用,自费购买药箱、听诊器等常用医疗器具及药品,坚持主动上门为家属院的老人量血压,义务为学生治病。
1998年南方洪涝灾害期间,老人把积攒的1000元钱捐给国家民政部;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她又将2000元钱捐给了灾区;5.12汶川大地震,她为灾区捐款1100元。2003年,梁声翕立下遗嘱,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新乡医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2007年,她又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眼库取得联系,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希望将来给他人带去光明。
2008年5、6月份,梁声翕分两次向新乡市慈善协会捐款3万元,帮助22名看不起病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因为这件事,2008年12月,梁声翕被新乡市慈善协会授予“爱心大使”称号。在授牌的现场,新乡市慈善协会的负责人哽咽着说:“梁医生家徒四壁,一生清贫,却把自己养老的钱捐献给社会,这是多少有钱人都做不到的,我向梁大姐致敬!”
一再奉献捐款,梁声翕对自己却“抠门”到了极点。老人生活很简朴,家里用的东西都是旧的。老人身体不太好,做一顿饭有时候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但她从来不愿意请保姆,认为请保姆的费用太高了,还不如省下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老人平时只吃很少的饭,有时间食堂工作人员心疼她,多给她盛点好的饭菜,老人不要,她不愿意多占别人和公家的一点便宜。
大爱无言,润物无声。这些年来,梁声翕老人“为别人做点事”的精神,像一束阳光,温暖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激励他们奉献社会和关爱他人。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