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民心中的钱学森:大漠草原有您两座丰碑(图)

发布时间:2009-11-10 08: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1-09 | 查看:6817次

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中国好人网配图)

  2009年10月31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发出唁电,沉痛悼念这位心中装着草原人民的大科学家。他们说,内蒙古的大漠草原有钱老的两座丰碑:一座是东风航天城,一座是沙产业、草产业理论。

  据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郝诚之介绍,1984年他在《内蒙古日报》科学副刊当编辑,怀着试一试的心情,向钱老约稿,钱老在题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的回信中说:“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一共有十三亿亩草原,……这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可是件大事。因为那里农田少,大约才七千万亩,而草原面积却是农田面积的十八倍还多,所以草业的产值完全可以大大超出农业的产值。一旦内蒙古带好这个头,全国的草原利用好了,草业兴旺发达起来,它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小于农业!这对国家也是件大事了,因为它将大大增加肉食的供应,改变我国人民的食品构成。”

  钱老对沙漠和戈壁的考察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他正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河边,从事火箭和导弹的发射研究工作。他的足迹曾到过甘肃的酒泉、内蒙古的额济纳旗、新疆的库尔勒等地。从那时起,戈壁沙漠条件之恶劣,边疆人民生活之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额济纳旗钱老发现,戈壁荒漠并不像外人所形容的那样,是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戈壁滩上也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沙生植物顽强地生长着。有些植物,像沙棘、甘草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游牧的花骆驼、奔驰的藏羚羊,给戈壁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于是钱老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的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

  此后,如何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戈壁,合理开发沙生植物,让生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已进入了钱老的思考范围。1984年钱老首次提出“沙产业”“草产业”概念。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科学用沙”“经营沙漠”“创造上千亿产值”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新概念。他曾用48封亲笔信指导内蒙古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企业家科学用沙的故事广为流传。

  钱老认为,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利用阳光,通过生物,依靠科技,延伸链条,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繁荣边疆。

  2001年5月21日,内蒙古政协常委赵永亮和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郝诚之写信给钱老汇报沙生植物灌木沙柳可以产业化,用平茬复壮的原料造纸,兼顾生态扶贫已经初见成效。钱老回信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正在开创中国西部21世纪的大农业。”肯定了以沙柳为代表的沙产业的优点。一是实现了林沙草三业结合。二是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三是达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条新路,在钱老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目前内蒙古各地充分利用沙区日照长、温差大等有利条件,大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林、草、沙产业,实现了绿色产业的加工增值、品牌创建和可持续发展。

  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区,已把沙生植物链延伸为产业增值链,沙棘、甘草、肉苁蓉、苦豆籽等新型后续产业远近闻名。在以钱老的沙产业理论指导下,内蒙古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一批知名商标,一批有事业心、有实力、有市场眼光的民营企业家茁壮成长,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生态好转和社会和谐。经国家科技部等部门批准,从今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已经成为在建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实践证明,只要变人和自然的对抗性思维为顺应性思维,沙漠化就不是地球的癌症。内蒙古的生态成就就是钱老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指导下的结果。所以,钱老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成果不仅是一张中国牌,更是一张人类牌、未来牌。如果说,21世纪是人类科学利用沙漠的世纪,那么,中华民族将在保护同一个地球、共建绿色家园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史上做出新的贡献。

  郝诚之说:“钱老的一生是‘顶天立地’的一生。‘顶天’,他使《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立地’,他让沙漠变绿洲,戈壁深处升起绿色的‘蘑菇云’。”(记者 冷德熙)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