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生命意义:承担使命 接受命运(5图)

发布时间:2018-06-22 08:22 | 来源:腾讯儒学 2018-06-07 15:17 | 查看:906次

[摘要]有学者说,儒家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天。

文/赵大山

君子秉承天命,肩负使命,对命运抱持达观的态度。

儒家的生命意义:承担使命 接受命运

君子百折不挠,豁达乐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肩负使命 百折不挠

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尚书》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意思是说,老天保佑老百姓,为他们确立君王和师长。君王和师长的使命,就是辅助上帝来爱护四方的百姓。

上天有好生之德,天是“善利生命”的,儒家继承了这一思想。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天命呢?分而言之,对于君王而言,天命就是照顾百姓;对于师长而言,就是教化百姓;对于百姓而言,就是好德行善。

如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天命,即获天命,就成使命,每一个人皆应为完成人生的使命而努力。

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少年时代有志于学,从学习中领悟真理,立定从道、行仁的志向。他的学习内容有二,一是六经,二是六艺。

儒家的生命意义:承担使命 接受命运

孔子少年时期就有志于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分别从文学、哲学、历史、典章制度等方面阐扬天命,孔子有志于道来源于此。

道,是人类共通的大路。孔子志向宏大,愿为礼崩乐坏的乱世寻找一条光明的坦途。

孔子在回答弟子问仁的时候,每个弟子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可以这样理解,仁,就是个人具体实践道的路,即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践行大道。

六艺之学,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走上仕途、造福社会的具体的技术工具。孔子希望通过对六艺的熟练掌握为安身立命、追寻大道打下基础。

孔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他三十岁左右学有所成,开始以主持礼仪作为职业,获得了立足社会的基础。

如果还不能立足社会就宣称要如何改造世界,这是不负责任的。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基本的使命是努力工作,为家庭生活的美满和幸福创造条件。

儒家的生命意义:承担使命 接受命运

一个人要改变社会,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能在当前社会立足(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仅仅满足于小家的安乐当然不是君子的目标,君子还有更大的使命。所以,孔子尝试参与政治,想通过从政来推动社会的改善。

五十一岁的时候终于有了机会,开始担任中都宰,一年后升任司空,又一年后,升任司寇兼代理宰相。

孔子在位期间,为鲁国的富强和民众的福祉做了大量工作,却因此得罪了鲁国的权贵,在权贵的排挤之下,不得不挂冠而去。

但他并未放弃使命,以五十多岁的年纪,周游列国十四载,希望获得得君行道的机会。

这期间的心路历程,就像他自己所言:“五十知天命,六十而顺(天命)。”将近七十,年老体衰,才不得不回到鲁国,结束流亡的生涯。

儒家的生命意义:承担使命 接受命运

孔子在外游说各方君主,推行自己的主张,历尽艰辛(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他并未意志消沉,反而迸发了更强大的战斗力,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开辟了新的战场来践行他的使命。

《论语》最后一章第一句是这样的:“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的期许。

接受命运 旷达人生

君子践行使命,但对命运持有豁达的态度。何谓命运?使命能否达成有赖于客观条件的配合。个人只要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如果机缘末至,未获成功,也不必遗憾。

《论语·宪问》记载,孔子在鲁国推行加强公室权力的政策,公伯寮向权臣季孙氏毁谤子路。子路可是孔子推行政令的左膀右臂,公伯寮的行为,明摆着是冲着孔子去的。

支持孔子的大夫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且说:“季孙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了,我的力量还能做到把公伯寮的尸首挂在街头示众。”

孔子说:“我的主张能实现,有命运;我的主张不能实现,也有命运。公伯寮能改变我的命运吗?”

儒家的生命意义:承担使命 接受命运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非常的清楚,他的事业能否成功,有赖于充足的条件配合,而不是个别人所能够左右的,条件不配合怎么办?认命亦不认命。平静的接受结果而不怨天尤人,是认命,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不认命。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就是士君子对使命与命运的态度。

儒家并非无信仰,儒家信念的终极来源是天。只不过儒家把天命转变成了他的使命,彰显了君子的主体性格。有学者说,儒家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乐观昂扬的儒家生命观的特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