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1 22: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28 | 查看:1010次
人物故事:
孙常波,男,1982年出生,奉化市溪口医院检验科医生。
2012年3月5日,孙常波组织溪口医院青年骨干医生成立了奉化“锋之社”爱心服务协会,自筹资金,深入山区、贫困地区为村民提供义诊服务。随着“事业”发展,2013年上半年在民政局注册“悬壶剡溪,医药济世”公益服务项目,持续开展与敬老院、山区学院、贫困家庭结对帮扶活动。为扩大锋之社服务面,在孙常波的协调下,锋之社鄞州、宁波丹顶鹤社区、东钱湖、奉化城区服务分队相继成立,服务内容拓展为敬老、助学、扶贫、社区公益等领域。四年来该团队由最初的10人发展到了目前的600余人,遍布宁波各地,已免费服务群众2万余人,累积发放药物10万余元,慰问物资12万余元。
医者仁心 播撒爱心
作为检验科的一名普通医生,孙常波不仅平时工作认真主动,对患者耐心负责,而且他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将医者爱心播撒在需要的土壤上。
2012年3月,孙常波带领着溪口医院的医生们第一次行动,来到了溪口下跸驻村,他们穿着白色大褂,捧着白色医药大箱子。村里人面面相觑,讨论着他们是从哪来,要在这做什么。待这群人收拾准备完毕,有人开始喊话,“我们是来自溪口医院的医生,来这里为你们免费看病、送药”。却没有多少村民上去看病,只有三三两两的人抱着“试一把”的心态走向这群医生,而更多人的心里难免会狐疑,敢情这不会是打着“做公益”的幌子来推销产品或变相收费吧,这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人,又给免费看病,又会免费送药。
事实胜于雄辩。当看到排在前面的村民不仅免费得到了孙医生细致入微的服务,又拿着送的药笑逐颜开地回家的时候,悬在大伙心里的那一根提防的弦终于放松了。于是,在村里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里就门庭若市,把这群医生围得几乎是水泄不通。——这就是“锋之社”每月进山区下村义诊会遇到的事情。四年多的时光坚持下来,足迹几乎遍布了溪口偏远山区的所有村落,先后服务溪口斑竹村、岩头村、岩坑村、跸驻村、升岗村等近30个村。
悬壶剡溪 费用自筹
每次行动尽管医生的人数不多,但却涵盖了内科、外科、中医科、皮肤科、小儿科、妇产科、检验科等,村民的小病小痛基本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科目。一直以来孙常波坚持“费用自筹”,测血糖的一次性工具、送的家用药品以及出行的车子、油费都是这群医生自掏腰包(每人每月200元),不花国家、单位一分钱,每次下村光送出去的药就值1000—3000元。四年来免费服务患者20000余人,累积发放药物12万余元。
在奉化文明办、团市委、溪口镇团委的帮扶下,锋之社建立了“悬壶剡溪,医药济世”公益服务项目,并于2013年上半年在民政局顺利注册。自此,除每个月固定的送医送药下乡外,他们还前往奉化拾荒者公寓、溪口博尔工疗车间、溪口福利院、班溪敬老院等地义诊,送去日常用品。2014年开始又与10余名特困且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山区困难患者建立了长期结对帮扶关系,免费提供部分药物,每逢年底又送去了过年物资与慰问金。
扩大规模 做好公益
随着“锋之社”影响力不断提高,不少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慕名而来,希望加入“锋之社”的公益队伍。2014年8月由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锋之社”义工队正式成立,服务主要面向山区敬老院与山区小学,也是每月开展一次活动。相比医疗队,义工队不但人员组成更多,服务内容形式上也更为广泛,每次活动他们不但为山区的服务对象送去慰问品,而且为他们提供专业理发、卫生护理、戏曲表演等服务,义工队的厨师们更是不忘准备一桌好菜。与医疗队立足于服务奉化山区不同,“锋之社”义工队将服务面拓宽至整个宁波大市,奉化萧王庙敬老院、真心敬老院、东岙小学、鄞州鱼山敬老院、景福院、宁波爱心学校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2014年10月,为山区孩子、残疾儿童赠书500余册;2014年11月,在为东岙小学赠送书籍的活动中,得知三位学生家庭困难,“锋之社”又主动提出与他们结对;2015年4月,在《现代金报》牵头组织下,“锋之社”建立自闭症儿童社会实践基地,带领这些孩子参与到公益服务中来,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从而走出封闭的世界。2014年9月、2015年9月、2015年11月、2015年12月锋之社鄞州、东钱湖、宁波丹顶鹤社区基地相继成立。2016年4月,锋之社奉化总部正式入驻奉化妇女儿童中心,锋之社奉化服务基地正式建立。锋之社服务从山区义诊,拓展到了全面性服务,包括敬老、助学、扶贫、社区公益等。
在他努力下,锋之社成员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目前的600余人,成员遍布宁波各地。四年来,免费服务患者2万余人,累积发放药物12万余元,捐款捐物12万余元。
来源: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