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21 22:3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11-28 | 查看:2253次
人物故事:
刘海荣,女,60岁,中共党员,佳木斯市同江市长发社区居民。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第五届邻居节“好邻居奖”、省“关爱标兵”、佳木斯市“十佳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来无偿的收养40多个贫困、流浪和孤残儿童,她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用慈母般的爱心浇灌着那些残缺的童心,使这些孩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同江市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收养了40多名贫困、流浪和孤残儿童,无偿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她用慈母般的爱心浇灌着那些残缺的童心,使这些孩子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她就是有着“爱心妈妈”之称的同江市长发社区居民刘海荣。
“每当见到那些流浪的孩子,在我面前红着眼圈、咽喉不停地上下抖动,眼泪簌簌地往下流时,我的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也许是天生的母性泛滥、也许是作为教师的职业使然,刘海荣今生注定与那些贫困流浪孩子有缘。今年60岁的刘海荣,1985年毕业于依兰师范,成为依兰县林业大顶子山林场的一名小学教师。那时刘海荣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家里有三个子女需要养育,还得照顾双方的老人,但刘海荣还是收养了第一个孩子--刘玉荣。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刘玉荣家庭生活较困难,刘海荣就把她接到家中吃住,还从生活费中省出一部分钱给她买衣服和鞋子,坚持悉心地照料小玉荣的生活。1993年刘海荣随丈夫把家搬到了同江,一份伟大的母爱也被带到了这个边境城市。2003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收养了一个叫张雪明的12岁流浪男孩。这个孩子由于在外面流浪时间比较长,养成了抽烟、偷东西、说脏话等许多不好的习惯。一开始着实令人头疼,尤其是刚到刘海荣家时,经常偷邻居的东西。虽然都不是什么值钱物件,但却给左邻右舍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因而大家对她收留这个孩子十分的不理解,家人也对这件事不支持。当时刘海荣的三个孩子都在上学,条件也挺困难。面对家庭的困难处境和周围人的不理解,刘海荣经过了复杂而艰难的思想斗争:“我要是不留他的话推向社会了,他就会被坏人利用或者是去学坏,最后他可能要犯罪,一旦听说他犯罪了,我曾经认识她,我并没有帮助她,因为我是老师,又是妈妈,如果不管她的话,我会后悔一辈子,于是我决定留下来了。”这一留,就是整整三个春夏秋冬,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刘海荣的心全都扑在了张雪明这个流浪儿的身上,用真情、用真心悉心照顾和教导,终于融化了这个从小缺少社会关爱、几乎被社会放弃的流浪儿童内心的坚冰。三年后,张雪明学会了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程,能够独立地写一些简单短小的文章,并且逐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改掉了小偷小摸、抽烟等坏毛病。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2006年他回到久别的亲属身边,成为一个自食其力、行为规范的青年。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虽然离开教育岗位多年,但从来没有放弃这份事业,刘海荣的事业和所有的快乐、追求就是让贫困儿童、孤残儿童、流浪儿童都能得到一份浓浓的母爱,并成为一个懂事、知道怎么生活、走人生正道的人。2007年,刘海荣收留了一个叫汪国军的小男孩,他家境比较贫困,父母有不同程度的智障,孩子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甚至连一些简单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都不怎么懂。面对这样一个常人看来棘手的任务,刘海荣的爱心再一次的爆发,她收留了男孩。为了使他能够再一次重返校园,刘海荣东奔西跑帮助孩子在第二中学俄语班找到了学习的机会。刘海荣深知,知识是孩子们的必需品,而品德却是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砝码。因此在每天放学后,刘海荣一边辅导他功课,一边教这个孩子忠、孝、仁、义、礼、智、信和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尽管孩子们的脸上还是那样的懵懂,但是刘海荣坚信这会在他今后的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一番启发、引导,终于使他懂得了一些做人的基本礼节,知道了什么叫荣辱羞耻、知道了做人得有尊严。如今这个孩子已经20岁了,也已经凭着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谋到了一份职业,刘海荣也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个当老师、当妈妈应该做的一切。还有个叫闵祥东的孩子,因为多年来一直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四处奔波,频繁转换学校,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可家长盼他成才很着急,对他轻则打、重则骂,致使孩子心情总是很紧张,并出现动作迟缓、眼神发呆等现象。刘海荣知道后,告诉他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但这样对孩子并不能使他的成绩提高,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成长。后来她还把他接到家中住下,每天帮他补习功课,同时,帮他重树信心,告诉他没有谁一出生就什么都会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只要他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学习好。经过5个多月的辅导,终于使他的各科成绩都跟了上来,而且在今年初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外语和数学都到达了70分以上。
一颗慈母心,涓涓园丁情,刘海荣一路走来,播撒了无数爱心,无怨无悔、不离不弃、矢志不渝。2011年,刘海荣又照顾了一个叫杨三亿的孩子,这个孩子父母离异,现在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爱,这孩子的性格变得有些孤僻,不愿说话,甚至于很少看见他笑,刘海荣就让他的爷爷奶奶在每天放学后,把他送到刘海荣家里,给他辅导功课。经过2个多月的和他接触、聊天,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好了一些。当刘海荣看到在他的脸上出现了很少有过的笑容时,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内心里所有的苦楚此刻都是甜美的。于此同时她又陆续免费为左邻右舍的几个孩子补课,自己拿出700多元钱到书店买各种教辅图书。看着收留的孩子们懂事了、爱学习了、成绩提高了,刘海荣打心眼里高兴。二十多年,她陆续救助了40多个孩子,他们中有孤儿,有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通过邻居朋友介绍来的,而大部分孩子却是刘海荣听说了他们家庭的困难后,主动找来的。他们是不幸的,因为失去了亲人,因为不得不面对贫困,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遇到了心怀母爱的刘海荣。在这里,他们重新感受一份浓浓的母爱,重新看到了生活的阳光。令刘海荣深感欣慰的是:她曾经教育过的学生遍布各个行业,都走上了正道,没有因为贫困和缺少家庭温暖和教育而走上歪路。她悉心关爱的孩子们已经渐渐怀有了一个感恩的心,而她的爱心奉献、她的真诚帮助,早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亲情的种子,不断的生根发芽。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得的是在自己没条件做好事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坚持与坚守。刘海荣几十年义务收留教育流浪儿童,克服的不仅是家庭的困难,更多的是面对社会上的流言与白眼。但她道义在肩,大爱无痕,踟躇前行,用行动演绎了道德模范的生命价值。在许多人看来一些名人富商从事慈善是求名求利,而刘海荣做好事简直有点“傻”、不可思议。她的家并不富裕,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用电器,一台彩色电视机破的不成样子,她和爱人都没有工作,爱人身体有病,每天都要吃药维持,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为了收留其他的孩子,刘海荣卖了自己的房子,租房子住。为了这些孩子,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她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做饭、洗衣、收拾屋子,从早到晚为这些孩子们忙个不停,刘海荣省吃俭用,家里连几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而身上常穿的、在她看来略显体面的这件黑色衣服都是别人送来的。
然而对于刘海荣来说,家庭的困难不是不可克服的,最难的是取得家人和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刘海荣面对媒体采访曾经敞开心扉总结道:“有那么一段时间,孩子在上学,家里非常困难,孩子们都在这我又捡又领的,几乎感觉到有点众叛亲离那种感觉,都说我没正事。有的人就说,论你的性格你的才能,你应该挺不错的,你干吗要做这种事。我觉得我所得到的快乐他们不懂,我觉得我有我的快乐和追求。”对待各种不理解,刘海荣始终不改本色,矢志不渝地坚持收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一颗真心赢得了家人和周围人的全力支持。刘海荣的大女儿回忆说:“一开始我们也不理解、甚至反对妈妈的行为,因为我们家本身就很贫困,而且那些孩子还时常出去闯祸,惹得邻居经常来我们家告状。但看着他们在妈妈的细心照料和耐心教育下一天天的变得懂事,看着妈妈因为他们的进步而欣慰的笑容,我们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反对到帮助妈妈一起照顾这些孩子。从妈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慈爱、母爱的伟大和奉献的快乐。”而最知道、最理解刘海荣的还是他的爱人:“从和她相识那天起,就发现她是个热心肠,眼里总是看到别人的困难,总是想办法去帮”,“对待外人尚且如此,对待家里的亲戚朋友就更是尽心竭力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总是忙前跑后,帮着张罗。有一年冬天,母亲病重住院医治,正赶上我单位年终迎检,实在是走不开,所以照顾母亲的重任就压在了海荣一个人肩上,既要做好三个孩子的一日三餐,又要到医院陪护老人,天天两头跑,这一跑就是一个多月,直到老人病愈出院。看着海荣因操劳而消瘦与略带疲倦的面容,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与愧疚”。“海荣是个好人,能和她厮守一生,这辈子再苦再累都值了。”刘海荣的丈夫这样评价她。
“在外人看来,我们这个五口之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很贫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天都很操劳。但我们自己从来没有因为生活条件差而抱怨,恰恰相反,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懂事了、长大了,我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很值得、很知足。”刘海荣这样对邻居们说着。“人的一生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不应该把金钱和物质享受看得太重,而应该考虑我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更为我的付出和收获感到欣慰,这是因为我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静的表白,不为逐名追利,只为追求心安理得、坦坦荡荡,这就是刘海荣,这就是20多年来坚持收养贫困、流浪和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的真情道白。
来源:黑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