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为超越而起舞(图)

发布时间:2018-06-18 20:20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06-15 24版 | 查看:2972次

  

陈爱莲(中国好人网左浩仁配图)

  艺术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岁月不饶人,但舞台艺术生命可以延长,尤其是对经典舞剧的复排,每一次都要有新的突破

  明年我就80岁了,我开玩笑地说,倒过来念就是18岁。我今年还在跳“林黛玉”,明年也会继续跳,是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出演整本舞剧女主角年龄最长的一位。我已经不再考虑年龄的问题,只要能跳,就会一直跳下去。

  我是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舞蹈演员。新中国成立后,舞蹈事业开始发展起来。1954年,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我是第一批学生。正是从那时起,当一名舞蹈家的梦想在我心中萌动。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苏联舞蹈家乌兰诺娃,她直到50岁还在舞台上演朱丽叶,演《天鹅湖》里的奥杰塔。

  1959年,北京舞蹈学校邀请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排演舞剧《鱼美人》,这是首部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融合的舞剧,我因为古典舞和芭蕾舞功底都不错而被选中当女主角。《鱼美人》的演出大获成功,我也一举成名。

  在我的舞蹈生涯中,跳的最多的当属舞剧《红楼梦》。第一次演林黛玉是在1981年,那时我已42岁。1997年,58岁的我牵头复排《红楼梦》,当时遭遇不少质疑,“年过半百”的标签赫然见诸报端:“她的技术还行不行?”“她的脸蛋还好不好看?”这些声音提醒着,我和角色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年龄差异。要想更好地诠释林黛玉,除了保持优雅的身形和良好的舞蹈功底,更要演绎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为此,我反复研读《红楼梦》,力求进一步理解原著精神,深探林黛玉的灵魂。我的身体不如18岁少女柔软,对黛玉葬花时的心境却有更深体会。

  艺术到最后,拼的不是技术,而是文化。虽然岁月不饶人,但舞台表演的艺术生命可以延长,尤其是对经典舞剧的复排,每一次都要有新的突破。《红楼梦》已经演了八九百场,我仍在不断重读原著,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帮助。我们不断修改、创新,加入新的动作和舞段,调整剧本节奏,使之更符合今天年轻人的审美。古典舞要与时代结合,但古典舞的神韵不能变,当下一些古典舞创作渐渐失去古典舞的神韵,非常可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是非常高级的语言,这一语言没有国界,我由衷希望《红楼梦》能够走向国际舞台,让全世界观众欣赏中国古典舞的精髓,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已经跳了66年的舞,时间上不仅超越了我年轻时的偶像乌兰诺娃,也比中年时的目标——72岁还在扮演舞剧《吉赛尔》中女王的古巴舞蹈家艾丽西亚·阿隆索跳得久。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与我个人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是国家把我从一个孤儿培养成为一名拿了无数大奖、广受群众欢迎的舞蹈家,我身上凝聚着国家的投入和艺术大师亲传,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不坚持跳下去。

  记得当时舞蹈团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国家60位农民的口粮才能培养一个舞蹈演员啊,我听了心里一颤。从此,对我来说,练功没有礼拜天,练功也不挑场地,火车过道、剧院后台、旅店房间,“一天三遍功”,从不敢有丝毫懈怠。直到今天,只要没有杂务纷扰,我仍然雷打不动地每天坚持练功两个小时。

  舞蹈是我的生命,我的信仰。我为舞蹈而生,愿为祖国的舞蹈事业献身。所以,我才能成为敢为人先的时代“弄潮儿”,建舞蹈艺术团,办舞蹈学校,把民族舞蹈带到全国各地,为祖国培养了上千名舞蹈专业人才。2014年,我有幸参加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更加坚定了把民族舞蹈发扬光大的信念,我要尽我所能把身上的技艺传授下去,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如今,我对舞蹈事业的热忱从未消减,还想复排经典剧目,还想创作新作品。我对舞蹈事业的发展也格外挂心。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年轻演员,他们的技术非常棒,但需警惕创作上的不良倾向,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一种是妄自菲薄,只看到西方舞蹈的好,对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缺乏认识,甚至认为“古典舞是死亡的艺术”;一种是过分标新立异,一味“为新而新”而成了“怪”。我们谈发展,谈创新,都要在传承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我已倾其所有,但毕竟力有不逮,希望能有更多有识之士一起再续中国舞蹈事业的辉煌。

  (本报记者张珊珊采访整理)

  陈爱莲,1939年生于上海,舞蹈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代表作有舞剧《鱼美人》《红旗》《白毛女》《文成公主》《红楼梦》《牡丹亭》《繁漪》等,舞蹈《春江花月夜》《牧笛》《蛇舞》等。曾获文化部表演艺术一等奖、芬兰世界青年舞蹈比赛金质奖章等奖项。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为超越而起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