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克元:文化站长41年坚守一线 开辟基层文化产业“试验田”(图)

发布时间:2018-06-16 10:3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10月 | 查看:1032次

人物故事:

  闫克元,男,1955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汉台区龙江文化站站长。

  41年间,在他的努力下,一个缺人少经费,四处租房的乡镇文化站,破茧重生,被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濒临消亡的龙舞技艺被及时发掘、抢救、传承,继而成功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他的坚持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却始终初心不改,用一腔热忱坚守着农村文化事业,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事业创新发展之路。

  这活总得有人干 —— 甘当基层文化的“苦行僧”

  1981年,26岁的闫克元来到文化站,当时的文化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缺少经费,文化活动也火不起来。为了筹钱建文化站,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多年间,闫克元利用休息时间在街头为群众理发、为中小学生拍毕业照、扎制过花圈、请人为文化站开办过饭馆……利用这些收入做为文化站的补充经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文化站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这期间,他也彷徨过,但每当想到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与期盼,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在中省的支持和文化站自身的努力下,2014年文化站新修建了占地412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对内一套机构,对外5块牌子,即文化站、图书馆、龙江陈列馆、文化技校、体育工作站;站内设有图书室、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室、民间艺术研究室、篮球场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在这期间,闫克元一直坚持利用文化站的信息资源,每年培训各村文艺骨干20次以上,使他们成为龙江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和优秀骨干。文化站创作的一批贴近百姓的文艺节目,深受老百姓的好评和欢迎,文化站工作也赢得了群众的极大信任和支持。

  发展要有新路子 —— 开辟基层文化产业的“试验田”

  文化站建好了,但如何生存、发展,一直是闫克元思考的问题。龙江自古就有舞龙舞狮的传统,于是从2000年起,闫克元就把发展舞龙舞狮作为龙江文化站发展的重点。2003年,闫克元以文化站牵头、企业冠名、农民参与的方式组建起了经营性文化团体——飞龙艺术团。飞龙艺术团每年演出300余场,其中公益演出50余场,年创收20万余元,现已成为文化站的支柱产业。文化站利用文化产业收入,先后为8个村演出队配置服装道具100余件套;为图书馆添置图书近万册,每年拿出近万元奖励村级演出队。龙舞表演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项目在当地得到普及,龙舞道具制作技艺得到传承,2008年龙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

  传承是个大问题 —— 愿做群众精神家园的“播种者”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闫克元的不断推动下,龙江镇26个村先后都建起了民间艺术表演队,表演的内容涵盖舞龙、舞狮、社火、彩船、大秧歌、碗碗腔、桄桄戏等十几个种类,演出每年超过600场,村村都建起了乡村大舞台、体育健身广场。在龙江,人们茶余饭后自发参加文化活动,逢年过节举办文化演出更是成为当地农村的新风尚。

  虽然龙江文化站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闫克元考虑最多的还是龙舞传承问题。在他多方争取呼吁下,2011年至今,龙江高中、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先后成立“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校园特色文化培训基地”,编印龙舞传承技艺校本教材,把龙舞文化的“种子”种在了学生的心田里。当地的小学生、中学生龙舞表演队多次参加全市各类大型演出活动。

  在基层文化站呆的时间长了,闫克元说每当看到文化演出时,男女老少那股兴奋劲和散场时久久不愿离去的场景,自己就觉得一生的付出都值了!现如今,闫克元最大的心愿是只要群众需要自己,需要文化,自己就一直干下去!

来源:陕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