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6 10: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10月 | 查看:1338次
人物故事:
谭仲元,男,47岁,汉族,中共党员,专科学历,西安铁路局西安车站客运车间值班站长
谭仲元于1986被分配到铁路参加工作,踏入西安车站报到的那天,也正是车站站房改扩建投入使用的第一天。
当年那个17岁的小伙子已经和车站一起走过风雨三十载,从日服务旅客2万到30万,从绿皮火车到空调、高铁,从地标性建筑到站舍陈旧,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而他却用记录的方式传承着恒久不变的亲情服务,用兢兢业业展现着铁路人在“丝路”窗口服务旅客的不变情怀。
谭仲元和他的雷锋候车室
“五四”青年节出生的谭仲元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自岗位分配至候车厅成为一名客运服务员,他埋头苦干、踏实工作,帮年迈的老人拎包送站、帮怀抱幼子的母亲寻找座位、帮同事们扫地擦座椅,不到二十岁时得了个“老黄牛”的称号。上班时,他柜子里常备着些绳子、塑料袋、方便面、饼干等,想着整天进出车站的旅客那么的,指不定那些个人就能用上;下班了,他不急着走,非得自己将接待过的重点旅客送上车才回。
谭仲元说:“那时作为一名铁路职工,特别是西安车站的职工,别提有多自豪。整个西安市就只有车站候车室内有两台自动扶梯,还有人专门来参观扶梯的。”回想起当年,满满的都是自豪。谭仲元更是认为自己不仅仅是自己,在岗位上代表的是铁路人、是西安市、是陕西省,甚至在接待服务下火车去兵马俑参观的外宾时,觉得自己代表的就是整个中国。
“做一件好事简单,可做一辈子好事就难了”。但谭仲元就按这样的标准,在候车室干了30年客运员,推轮椅、抬担架、扛大包,从无怨言。年年是业务标兵、岗位明星,一张张比武证书、一面面表扬的锦旗,他还创建了接待旅客热心、工作认真细心、解答问询耐心、巡查重点关心、接受意见虚心的“五心”工作法;推广了对困难旅客送票到手、送水到座、送进站、送上车、送生病旅客去医院、送孤寡老人和迷童回家,为重点旅客代订车票、代办签字、代存行李、代买饭菜、代发邮件、代打电话、代收汇款、代买站台票,重点旅客实行优先进站上车的“七送八代一优先”亲情服务法。
1991年,他被陕西省评为首届“学雷锋”先进个人,并带动身边青工岗位奉献。1994年,他所负责的第二候车室被团中央、铁道部联合命名为全国首批“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1997年再次被全国消费者基金会授予该会最高奖“保护消费者杯”。在全国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谭仲元带领的岗位志愿服务队伍逐步扩展,全站三百余名团员青年自发组成了学雷锋服务队。
随着学雷锋活动的蓬勃开展,谭仲元不仅带领着自己的服务队开展岗位志愿服务,还负责接洽每年春暑运到车站志愿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2012年5月,谭仲元负责的候车室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命名为“陕西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并正式挂牌命名“雷锋候车室”。2015年5月,服务队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延续并传承“亲情服务”理念和服务法,更好的为旅客提供安全、方便、温馨的出行服务。
从手写日记到微信圈晒图
“服务不是口号,是行动!”在谭仲元每本“服务日记”的第一页,都写着这样一句话。
24本“服务日记”,6000多篇,300余万字,相当于一套中国四大名著字数的总和。
九十年代,谭仲元开始将自己日常工作服务旅客的点点滴滴记录在笔记本上。“客运工作是个良心活,搭把手、扶一下很简单,可一记录,看到自己为旅客做了这么多事,就感到这份工作特别有意义,也越干越有劲。”谭仲元随手翻着日记说。
有一年的8月份,谭仲元夜班,晚上照例在候车室巡视,发现一个3岁左右的小男孩表情痛苦地蜷缩在一名女性乘客怀里,面色苍白、呕吐不止,抱着孩子的女性乘客也是一脸的慌张失措。询问得知,女子名叫陈昭弟,云南曲靖人,准备乘坐K691次列车回家,孩子得了痢疾,下午看着还没事,这会儿不知怎么就严重了,继续坐车还是出去看病,女子犹豫不定。他即刻安排当班服务人员,有人负责拿行李、有人负责站外拦出租车、有人收回车票再去办理改签。第二天一下夜班,他就风风火火的赶到医院,确定孩子脱离危险,亲手将改签好的车票交给母子二人。
事后,谭仲元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假如今天我不去帮她一把,假如我今天没有主动询问,假如她让孩子忍痛继续乘车?我不敢想下去,太多假如的结果是什么?”
曾经,一位外国旅客向谭仲元求助,一番表述后,谭仲元一句也没听懂。看着这位外国旅客焦急、充满期待的眼神,他也急的满头大汗。谭仲元说着几个蹩脚的英文单词,双手吃力地比划着,直到外国游客拿出地图手指着兵马俑的标志,他才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笑着,伸手示意这位外国游客跟着他走,直到把旅客送上了306路公交车,才放心离开。
日记中,谭仲元写下: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慕名而来外国人越来越多,对我们的服务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只有不断学习完善,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如今,谭仲元已经不写日记了,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他也玩起了微博、微信,用微信记录着服务旅客的点滴故事,有图、有真相、有回忆,更不同的是有同事和旅客的互动点赞。
人变了、车变了,可不变的是老火车站和谭仲元待旅客如亲人的那份情怀。
消失的“红手印”与“互联网+”智能服务
最初因为有很多不识字的旅客,或很多人远在他乡而遇到困难身无分文时,谭仲元以“亲情服务”的名义申请了“亲情账号”,信用交接钱款,凭的就是一枚小小的红手印。
随着时代的变迁,红手印从每周十余个的数量逐渐变为每月一到二个,谭仲元身边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春运没有了人山人海、没有了喧嚣争吵。
某日,谭仲元在广场上遇到一名火急火燎的旅客,张口就问他你有没有现金,100元的现金,火车马上就要开了,我钱包丢了,给你支付宝转账,你给我现金让我买票,行吗?
懵懵懂懂中,谭仲元和旅客完成了100元现金交接和支付宝转账。他突然豁然开朗,社会在改变,铁路服务也要改变,服务旅客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随后,车站主动走出去,面向社会大众征集亲情服务新的内涵,打造了在“丝绸之路起点与旅客结缘”的“丝路缘”亲情服务品牌,开办了亲情支付卡,在售票大厅设立网络购票服务站,研发了“西安站微服务”移动客户端软件,成立了“家园”微信圈,“e站服务”接力“亲情账本”,谭仲元在岗位上还用起了平板电脑,在线解答问询,为出行不便的旅客预约服务,时代更迭,服务永无止境。
来源:陕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