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3 21:4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10月 | 查看:710次
人物故事:
袁凤生,男,今年45岁,吉安永丰县鹿冈乡鹿冈村袁家村组人。
今年45岁的袁凤生,皮肤黝黑。然而就是这个只有初中文化、其貌不扬的农村汉子,短短几年之内从一个家人经常食不裹腹的典型生活困难户摇身变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拥有大米加工厂一家、砖厂一家和林地面积600亩,固定资产达300多万元,年产值600多万元,年上交税收6万多元,成为了新型农民的代表。透视其成功之路,我们惊喜地发现,除了他本人勤劳吃苦外,诚信为其架起了致富金桥。2009年被授予江西省“十佳文明信用农户”。
抢抓机遇,处心积虑谋发展
袁凤生在家排行老大,家里很穷。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全家十多口人挤在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破屋子里,常年挨饿的滋味一直伴随着他长大。由于贫困,90年,成绩本来不错的袁凤生初中毕业放弃了上高中的念头,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干起了农活。即便这样,家里的境况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变,家里人还是时常食不裹腹。无奈之下,93年,袁凤生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由于文化低、没技术,年轻气盛的他只能在广东一家砖厂苦力,收入很低。不过打工的生涯开阔了他的眼界、锻炼了他的思维,也为他日后开办砖厂打下了基础。94年,袁凤生打工回到过年时,看到整个乡没有一家加工米厂,便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商机。没等过年,他就跑到信用社主任的办公室,谈起自己的打算,详细地分析办厂的前景。信用社主任被这位年轻人独到的分析所折服,为袁凤生的胆量与气魄所打动,便破例批给袁凤生2.5万元,助其办起了一个小型加工米厂。由于袁凤生做生意坚持诚信为本,他的加工米厂红红火火,仅一年,他从信用社的贷款就全部还清。此后,他每年都要从信用社贷上几万元,依托信用社的有力支持,袁凤生的事业逐年扩大。2000年他投资近80万元把自己的小米厂改造成当时全县第四规模的大中型加工米厂;2005年抓住小城镇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大量需要砖的楔机投资40多万元建起一座年销售量达300万口的机制砖厂;2006年投资20多万元买下了600多亩山林50年的经营权。如今的袁凤生,从一个朴实的农村汉子成长为鹿冈乡农民人人羡慕的民营企业家。
宁可少赚钱,不能没信用
“人无信而不立” 。为人要讲诚信,做生意更要讲诚信。袁凤生在10多年的创业过程中认准了这样的道理,他说,良好的信用是立足商场的法宝。2002年5月份,他发往广东韶关的25吨大米,发出之后,袁凤生检查发现,由于机器出了点小故障,有小部分米里还有稻谷,他连忙坐火车赶到现场,在当地请车子将15吨粮食运回重新加工,损失近万元……2004年,他发往广东乐昌25吨的大米中,发现有部分大米水分含量超标,客商一个电话,他立马派人过去,及时调换了4吨大米,损失1000多元……2008年3月,由于冰冻冻坏了砖坯,有顾客买了砖后认为质量不行,他二话没说,派出车子将1万多口砖无条件退换……10多年来,在袁凤生的创业生涯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时常告诫自己,宁可少赚钱,也不能没信用。正是由于这样,他的事业蛋糕越做越大。米厂从一个年产量不足10万斤的小米厂发展到年加工能力100多万斤的中型米厂,砖厂规模逐年扩大,发展成目前年产量300多万口的大型机制砖厂,安排就业人员近100人,其中下岗职工就有10多人,年发放工资150多万元。
难能可贵的是,事业如日中天的袁凤生始终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保持着良好的信用关系。他每年都要从信用社借出不少资金周转,每一次都能想方设法提前或按时归还本息。2007年9月8日,袁凤生借贷的6万元到期,当时,他的加工米厂和砖厂资金周转也很困难,一时没法调出多余的资金。为了不失信用,袁凤生以高出银行一倍以上的利息向私人筹集了6万元及时还上贷款。由于良好的还贷记录,袁凤生2004年成为了全县首批文明信用农户之一,此后的几年,他连续被评为“优秀文明信用农户”、“优秀诚信经营户”,授信额度不断提高,从当初的6万元提高到目前的最高20万元。
人人赚钱才算富裕,人人守信才是文明袁凤生富了,有人悄悄地替他算了算,这几年,袁凤生每年的纯收入均在20万以上。富裕起来的袁凤生富不忘本,富而思源。他经常说道,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信用社会应是人人都诚信的社会。为此他时常帮助别人,经常向别人宣讲诚信的的好处。
人家说对手是“怨家”,可袁凤生偏偏就干出培育“怨家”的“傻事”。今年32岁的袁美生,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家里生活很苦。由于没有技术文凭,袁美生外出打工3、4年只能混个饭饱。2006年,袁凤生扶助3万元帮加起了一座加工米厂,手把手教其大米加厂技术和经营之道,为其提供收购与销售信息,帮他维修故障。如今,袁美生的加工米厂红红火火,年利润20万元以上。在企业用人上,袁凤生坚持下岗职工优先、村里人优先及残障人士优先的原则。今年35岁的吴金根,有一身力气,可头脑不太灵光。时常被人耻笑。袁凤生把他接到厂里,为其安排合适的工种,包吃包住还开出了每月800元的保底工资。如今在他几个厂里100多号职工当中,下岗职工就有12个,无家可归的残障人有2个,除吃住全免外,每人每年的工资均在10000元以上。2006年县光彩办评为“光彩之星”。为感谢群众的厚爱,村里的公益事业他都能做到热心支持,近几年来每年投入的资金都在5000元以上。同时,袁凤生还经常现身说法,向周围群众讲解自己信用生金的故事。如今,在他所在的袁家村,已形成了人人讲诚信,个个守信用的良好氛围。袁家村135户,目前被评为“文明信用农户”的就有25户,超出了全县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来源:江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