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佩钱老的精神

发布时间:2009-11-06 09:4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1-05 | 查看:6533次

  伟大人物必有伟大之处。这几天,纪念钱学森的文章和报道不少。有些细节,对我们学会做人颇有启迪。譬如,有人把在钱老指导下发表的论文署上他的名字,他很郑重地给作者写了回信说:“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对的,我绝不同意,这不是什么客气,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这是科学论文的惯例,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尤为值得当代社会精英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名人,坚持一阵子可以;要想坚持一辈子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有人从利用自身权力或学术影响力出面拿点“红包”发展到成为阶下之囚之时,再想到钱老的这四条原则来,已悔之晚矣!面对钱老一生的这四条做人原则,某些专家学者当扪心自问,自省反思,撇开利字,责任回归,方能传承民族性格和前辈精神,以责任与良知携社会大众一道走上漫漫求索之路。对名利的某种渴望,是人的天性之一。默默无闻的人,追求名利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进取心,在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样的名利欲求利大于弊,值得肯定。而对于那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者,他们早已度过了“雪里送炭”的名利初级阶段,面临“锦上添花”的二次进取选择。此时此刻,他们如鹏展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为自己追求名利做推动力。这个阶段,如果对名利的追求没有相应的节制,个人欲望的气球难免越膨胀越大,距离为利己而损人的日子也就不算遥远了。当名人难,当一个有追求精神的名人更难,大抵正源于此。

  名人继续追求进步,是保持名人身份的基本要素。不过,这个阶段的名人有两种可选的境界:“为我之境”与“忘我之境”。前一种境界属于利己主义的境界,所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和金钱资源,均会被吸进为我这个漩涡中心。而后一种境界属于求真为人的境界,利己但不损人,不攫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为我之境”与“忘我之境”,其区别便是做贪人还是伟人的伦理分野所在。君不见,社会上有多少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名与利在挖空心思达到为我之目的。论文,自己没有参与的却巴不得署个第一作者,甚至还有甘心堕落成文贼盗窃他人成果的;多少人为谋取个一官半职在“孜孜不倦”地争取着。上帝是公平的,“为我之境”可以给你暂时的荣光和荣誉,当然还有经济方面的好处,但最终这些东西都会被人遗忘。“忘我之境”却是对名利的淡泊,做一个自为的人,一个纯真的人。不无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典型目前还不多。正因为如此,钱老的离去,才留给人们太多的感慨和惋惜。网友评价钱老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为了祖国的事业奋斗了一生的人!”肯定他是“真正讲科学、懂科学、尊重科学的人,正直、善良、不图名利!伪科学者、将科学当作工具使用的人就不评价了,因为他们不配与钱老比较!”

  钱老身后留下的赞誉,是他长期恪守“忘我之境”的结果。“不需冠冕堂皇的称谓,只需孜孜以求的毕生事业;不需奢华无比的生活,只需坦荡如镜的人生轨迹。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与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一个“忘我之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解放自己,就是解放未来。在这方面,钱老给我们树立了楷模。

  借用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对钱学森的评价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老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老走了,精神犹存。全体中华儿女当学习钱学森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回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奉献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欣岩 梁江涛)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