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0 20:4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10月 | 查看:1173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周德江,男,1992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家住太湖县新仓镇坛桥组 2015年6月毕业于渤海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
事迹简介:8月24日上午,24岁的周德江瞒着家人,躺在安徽省立医院的病床上,为年初配型成功的一位重庆女性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怨无悔地将人间大爱和生之希望传递到千里之外,缔结了一段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情缘。作为该县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的善行让所有人为之钦佩,他的义举感动了整个太湖城。
正文:
“爸妈先是埋怨我事先没有说一声,我知道这是为我的身体担心,然后,他们让我在家好好休息,加强营养。其实,我感觉现在身体挺好的,和以前一样。”9月1日下午,记者再次联系到新仓镇同兴村坛桥组的青年周德江,这位我县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能与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配型成功,甚至可能挽救这条生命,这就是一种缘分。感觉还算高兴吧,本来就是一个几率很小的事情,像中了一个奖的感觉。”在捐献当天下午县红十字会举行的欢迎仪式上,周德江和大家分享了整个捐献过程和感想。
从早上7时许开始,周德江就静静地躺在采集室的病床上,准备接受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采集工作依靠一台仪器,一只手臂取血,一只手臂输回血液,直至下午1时,才成功完成周德江造血干细胞270毫升量的体外提取。他也正式成为全国第5912位、全省第97位、全市第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采集是通过动员剂把干细胞动员到外流血里面,再通过离心的办法把细胞分成不同的层,抽血干细胞这个层,一般要四五个小时。从8月19日赶到省立医院后,医生就开始给他注射动员剂。“前后共打了9针动员剂。这东西打下去感觉挺大的,腰椎一直到背脊,之后是肋骨,两边肋骨有时候会疼一下。”周德江说,尽管有些难受,但自己从未想过中途放弃,因为别人还在等着救命。
周德江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一“生命接力”志愿者团队,还是在2011年刚到辽宁锦州的渤海大学上学不久。据周德江回忆,入学初,他就积极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校内其他一些社团组织。有天清早,他发现宿舍楼旁的校医室门口围满了人,上前一打听,发现是锦州市红十字会正在开展造血干细胞血液采集活动,当时便填了申请表,采集了血样。由于表现一直很优秀,2013年底,周德江就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其实,去年底我就曾有过一次‘中奖’的机会。”周德江说,去年大约10月份,锦州红十字会打电话过来核实信息,并讲到有位患者与自己初配型成功,询问是否愿意再去采集血样,做高配型体检。当时正在学校准备考研的周德江二话不说就去做了血样采集,但最终未能成功。
今年年初,他的造血干细胞与在重庆住院的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当时,周德江在徐州沛县工作,并在那里完成高分比对、体检,因为学习的需要,转到安徽分库,完成体复查、住院、采集,他一直很配合很支持。“从锦州、南京、徐州、沛县再到安庆、太湖,各地红十字会组织通力协调配合,再加上周德江本人的积极态度,最终在8月4日的体检中显示其身体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捐献的要求。”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
对于周德江捐献造血干细胞一事,省、市、县各级红十字会十分关心,不仅派员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他,而且组织媒体前往医院现场采访,加以报道。捐献当天,县红十字会派人专程将周德江接回县城,并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向他送上鲜花和慰问金,对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诠释“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从加入中华骨髓库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着为他人生命接力。”周德江笑着说,“现在全国有5900多例了,在安徽有快100例,技术应该很成熟了,所以对自己来说没有必要担心,对自己没有伤害,用我的血液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何乐而不为!”
捐献造血干细胞前后,周德江很想去看看在合肥一工地做钢筋工的父母,但是还是忍住没去。“去合肥时,我是以去同学家玩几天的理由骗过了70多岁的奶奶。我想如果事先告诉家人,他们同不同意可能是个问题,所以决定先瞒着,把事情做完再跟他们说,他们也会少点担心嘛。”周德江说,谁知父母两天后从亲戚那儿得到了消息,“如果还有可能‘中奖’,我还会这样做。”
周德江说,回家后,左邻右舍都去看望过他,对捐髓的事打探个究竟,并表示出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如今,周德江正在家潜心复习功课,为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而准备着。他说,奶奶这段时间特地为他烧“小灶”,加强营养,而自己感觉精力充沛,身体如同以前一样棒。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