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0 15: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9月 | 查看:1268次
人物故事:
人物简介:王维喜,男,195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镇葛庄村村民。
事迹概述:2010年,遵从母亲遗嘱,用母亲留下的零花钱和丧礼金建立了“敬老基金”。从此,每年重阳节,村里90岁老人都收到“敬老红包”。去年,他大哥因病离世,在为大哥治病欠外债的情况下,他和侄儿、侄女秉承逝者的遗愿,把大哥丧礼金2万元捐给“敬老基金”,继续孝敬村里老人。今年,他老伴脑梗手术急需现金时,他没动用基金一分钱。凭着这份执着与坚持,在他的影响下全村共有12位村民给“敬老基金”捐款,全村孝老爱亲蔚然成风。
详细事迹:
灌云县龙苴镇葛庄村96岁的王老太庞荣于2010年寿终正寝后,大儿子王维柱依照老人的遗嘱,用老人的10799元“烧纸钱”设立了“王老太庞荣敬老基金”,拟定每年重阳节,以现金或礼物等形式,对葛庄村90岁以上老人进行走访慰问。五年后,王维柱老人去世,其家人再次拿出“烧纸钱”两万元注入该基金,几年来,每年重阳节都要拿出“王老太庞荣敬老基金”的钱对葛庄村90岁以上老人进行走访慰问。王老太的一个愿望,播下一粒“孝”种子,带出一村新风!现在,庞荣老人的小儿子王维喜传承了——
敬老接力棒
龙苴镇葛庄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2010年以来,村里老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不少“洋气”的新内容,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一位村里家喻户晓的老人——王奶奶庞荣。
2010年,95岁的王奶奶去世,子女遵照老人的叮嘱,捐出了老人的零花钱和丧礼结余的礼金共10299元,建立起“敬老基金”,给村里的老人用。去年初,王奶奶的大儿子王维柱因病离世,王维柱的儿子秉承老人的遗志,捐出20000元,继续帮助村里的老人。在他们一家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捐善款做好事……
“敬老基金”让村里老人的生活有了新气象
2011年以前,葛庄村没有老年活动室,子女外出打工,老年人就只能孤单地呆在家里。但现在,不少老人能在老年活动室搓麻将、打扑克;能在阅览室里翻翻书;身体硬朗的还能在乒乓球桌上大战几个回合……
“这都是王奶奶的功劳!”据老年活动室的负责人黄德祝介绍,这里原来是村里废弃的医疗室,2011年王奶奶“敬老基金”拿出5000元钱将村里将几间荒废的小屋修缮一新,把院子里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巴路改成了水泥路,成了村里老人们聚会、娱乐的场地。在王家的带动下,村里比较富裕的村民黄华东、葛绍喜等等主动捐出2000元、1000元或几百元的现金为老年活动室添置桌椅、饮水机、电风扇等用品。
村民口中经常念叨的王奶奶是什么人?其实,她叫庞荣,因为夫家姓王,村民们便都叫她“王奶奶”。
95岁去世时捐出零花钱和礼金
穿过一大片碧绿的稻田,道路尽头,是一座土灰色的砖瓦平房。这就是王奶奶的家。在这里,她送走了自己早逝的丈夫,养大了两儿两女,如今女儿们早已出嫁,大儿子也和家人一起搬出了村子,只剩下小儿子王维喜夫妻俩守着这幢房子。
2010年初,王奶奶因为身体原因卧床不起。一天,她把儿女们叫到了床头,抓着他们的手,坚定地说,“有一天,我死了,如果邻居有人送礼金,不要用,我们家也不穷,给其他的老年人。”这一幕永远刻在了小儿子王维喜的心中。“母亲说的话,我们都会听,她是这么做的,我们也会这么做,王家世代都会这么做。”
王维喜今年70岁了,一生务农的他肤色黝黑。回忆起母亲生前的事情,他转眼就红了眼眶。“在我们这个家族里面啊,尊老爱幼是一个传统,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据王维喜回忆,他1岁到6岁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吃不上饭,父亲母亲只能带着几个孩子沿街乞讨,不知道受了多少白眼,吞下了多少恶毒的言语,“记得那时候,母亲搂着我们几个,一遍一遍地教育我们,长大以后千万不能忘记穷人,要尊老爱幼。2010年4月5日,95岁的王奶奶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遗愿,把她身边的509元零钱和丧礼结余的礼金9790元,共10299元,全捐了出来,由儿女成立了“敬老基金”, 委托给葛庄村,钱款全部投入村里的养老事业。
去年重阳节,92岁的赵桂芝老人又收到了米、油和100元“敬老红包”,谈起当时的感受,老奶奶笑开了怀,“高兴!”从2010年开始,每年重阳节,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就会收王家送来的礼物和慰问金……
大儿子离世时也捐出20000元
王维柱是王奶奶的大儿子,去年初因病去世。去世前,他念念不忘的一直是母亲的“敬老基金”和村里的老人。
王维柱的大儿子王兴龙说,父亲生前写了3万余字的回忆录,其中有四篇都是关于奶奶的。
“作为人,一辈子对财富的消费是有限的,但追求欲、满足感却各有不同。在我看来,一个人,一个家庭,钱不在多少,关键是怎么花,花得有意义。母亲的‘敬老基金’是把自己的钱为社会所用,而我们用这钱去慰问她生前的老哥老弟、老姐老妹是非常值得的,很有意义。”这是王维柱在回忆录中写下的一段话。
“自从给奶奶建立了这个‘基金’,从基金的管理到每一项花销,父亲一直都非常关注。每年重阳节,他都会督促我们给村里的老人送去温暖。”
王维柱去世后,儿女们也按照他的遗志,捐出了20000元。“这个‘基金’是我们家族传承的象征,我们一定会把它维护好,这是对老人的交待,也是我们该做的。”
如今,“敬老基金”的主要管理者是王奶奶的小儿子王维喜,每年重阳节王维喜都要给拿出“敬老基金”的钱,给村里的老人送钱、送物。王维喜说,“现在‘基金’的结余还有20614元,钱是够用的,以后还要往里投,未来我们还将为村里老人做更多事情。”
村里越来越多的人捐款做善事
在2014年以前,主动给村里捐钱的,王奶奶还是唯一一个。但如今,在葛庄村老年活动室的墙壁上,为村里捐钱的村民就写满了一张大红纸。从上面可以看到,从2014年年初到现在,一共有12位村民给村里捐款,从300元到5000元不等。
2014年1月份,葛庄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葛绍喜就拿出了自己辛苦赚来的1000元。“看到王奶奶把自己的钱都拿出来,用在村里的老人身上,我很感动,我也想为他们献一份爱心。”
敬老孝亲蔚然成风
谈起葛庄村敬老孝亲的文明家风,村里的会计葛高干如数家珍:11组的张道荣丈夫黄得志几年前患脑血栓常年卧床不起,婆婆90多岁,身体不好,张道荣多年如一日服侍丈夫和婆婆,从无怨言;1组的单身老人葛绍正现已90高龄,侄子葛长江、霍政花夫妇多年来不离不弃照顾叔叔的生活起居;6组的王志才兄弟两个,哥哥一家常年在外打工,年迈的母亲患病卧床多年,王志才夫妇不推不弃,精心照料老母亲;6组的葛高才兄弟三个,哥哥全家常年在外打工,弟弟葛高友的妻子几年前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葛高才和妻子赵景梅商量后,决定把两个年幼的孩子带到家里,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上学,让葛高友腾出时间和精力外出打工赚钱、、、、、、
“王家敬老孝亲的好家风带出了我们全村敬老孝亲的好民风,在葛庄村敬老孝亲的家庭很多,这几家只是全村敬老孝亲家庭的一个缩影!”葛高干深有感触地说。
敬老孝亲接力棒要继续传下去
初秋的田野一片碧绿,年逾古稀的王维喜夫妇在自家的果园里辛勤劳作,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和喜悦。曾经的付出得到了儿女们的回报,自己的上辈的孝顺也深深地影响着后辈。“我们对老辈孝顺,儿女们对我们也孝顺,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对我们都好,一家子生活得和和气气。”王维喜的老伴言语间充满着欣喜。“现在老大哥不在了,他的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这根敬老孝亲的接力棒我要继续传下去,不辜负老母亲和老大哥的期望。”王维喜的话铿锵有力。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