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9 21: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9月 | 查看:1410次
人物故事:
谢才华,男,1944年11月出生,象山国土局退休干部。五十年不停追求创新剪纸艺术,成为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他卖掉唯一的住房、投入退休工资,建造剪纸艺术馆,无偿将5000余平方米的艺术馆和所有剪纸作品权属归国家。他打造廉政教育基地和道德讲堂,免费向公众开放。他担当艺术馆“管理员”、道德讲堂“宣讲员”、民间艺术“授课员”从不收取一分费用。曾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赛金奖、中国第七届艺术节金奖、等荣誉和“浙江省优秀离退休党员干部”等称号。他的事迹多次被省市各级媒体报道。
一把剪刀剪出一座艺术馆
退休前,谢才华一直坚持从事业余剪纸艺术创作;退休后,谢才华更是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剪纸艺术创作。50多年来,他精心创作了13000余幅的剪纸作品。他的剪纸作品曾两次创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多次获得过国内外各类比赛的大奖。
“剪纸就是我的另一个生命,但我的天赋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我要为后世留下些精神遗产。”这是谢才华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2005年,谢才华作出了一个让外人不解的决定:变卖自己的房产,捐献自己多年来的创作作品,建造一座剪纸艺术馆。
卖房所得的钱款对于建造一座艺术馆,显然是杯水车薪。但是,谢才华的执着、无私,感动了整个半岛。象山县委、县政府及有关单位纷纷出资予以支持。2008年9月,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中式建筑在他的老家——东陈乡樟岙村五狮山麓拔地而起。而为了节省开支,艺术馆从设计到施工到时验收,他都亲历亲为。
以一己之力去促成一座艺术馆的建成,在普通人看来“这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谢才华却做到了。更让人不解的是,谢才华将艺术馆和所有馆藏作品权属国家所有,却没有给儿子和女儿留下任何财产,自己和老伴儿也只能暂住在女儿家里。
心中有个大大的“廉”字
他创新性地将剪纸艺术与弘扬社会正气结合在一起,开展了剪纸廉政教育,将“廉政文化”打造成了剪纸艺术馆的品牌。在剪出一大批传神作品的同时,也剪出了一身正气。
如果说用剪刀表达“廉”仅仅是“廉政”精神的一种体现形式,那么生活中的他,则赋予这个词更多的内涵。
2012年的一天,谢才华应邀去宁海县文体局讲课,却被保安拦在了大门口,因为保安无法相信,眼前那个衣着朴素,提着塑料袋,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的小个子老人就是鼎鼎有名的艺术大师,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走着进单位大院的。
别说是保安,就是宁海县文体局的干部们也“不理解”,这个退休干部在接到邀请时,提了三个要求,不能派车接送、只吃盒饭、不收讲课费。授课结束后,当某些干部抱着侥幸心理安排了一桌便饭时,讲了一上午课的谢才华连口水也没喝,转身就走了。
他这样在外人看来有些“傻”的举动不是一次两次。但凡外出讲课或献艺表演,无论是县内、县外,还是杭州、上海,他都自己掏车费,一个人来回,甚至到英国、美国等地讲课,也都是义务为之。所以当他把退休金全部无偿投入到剪纸艺术馆中,当他把每一笔荣誉得来的奖金一分不剩捐出去的时候,当他退休后被原单位“返聘”四年不要一分钱工资的时候,人们渐渐理解了,这是一个“向精神力量致敬的理想主义者”。
“道德讲堂”的义务宣讲员
在谢才华的人生履历中,他扮演着多种角色,机关干部、艺术家、老师,甚至是“老娘舅”。
退休前,谢才华总是用休息时间义务为县内很多学校上剪纸课,道德教育总是会巧妙地融合在里面。如今70岁高龄的他仍旧为7个学校的500余名学生定期授课。而从剪纸艺术馆落成之日起,他又为游客讲解廉政文化与剪纸技艺,逐渐地演化成了艺术馆的一个品牌:道德讲堂。
在“道德讲堂”授课时,哪怕只有一个游客提出要求,他都会欣然授课。他操着一口带有浓重象山口音的普通话,表情一丝不苟,手中的“教案”就是一张张带着故事的剪纸。
谢才华的“道德讲堂”并没有局限在剪纸艺术馆之内,他还把“讲堂”搬到了樟岙村里。村民们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他,村里要做什么事,村干部也都习惯性地先找他商量。每当他在村里给村民调解、处理问题时,就像是一道风景线,仿佛有一个磁场,吸引很多人聚拢来,把他围在当中,只为听一听他“讲大道”。
他把退休时光当作工作时间,除了办好“道德讲堂”,还积极筹备网上剪纸艺术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精心开发剪纸艺术产品,争取实现剪纸作品的产业化,让乡亲们多一条创业的路……
现在,只要去才华剪纸艺术馆,都能看到他这个义务“守馆员”,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坐每天第一班车来“上班”,坐最后一班车“下班”,没有节假日。正如他所说的:“我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要把一切都交给党。”
来源:浙江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