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21 09:1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11-02 | 查看:1348次
王彦生办公室工作照
听到他的故事时,他的名字已变成亲朋和同事心中一份永远的伤痛。
王彦生,中共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2009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确诊患脑部动脉瘤近四年的他,在起身要去参加区政协会议开幕式时突然倒下,年仅49岁,没来得及给妻儿留下一句话。
照片中的王彦生,朴实憨厚。在很多人的讲述中,这位出生成长于太行山东麓的“太行之子”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面:吝啬与大方,爱哭与心硬,高调与低调。然而,正是这些矛盾,交织构筑成了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所有人交口称赞的“好人”,一个优秀的组工干部。
黜奢崇俭VS一掷“千金”
俯首甘为孺子牛,“一箪食一瓢饮”的王彦生千金散尽收获真情
破旧的私人小旅馆里,电暖气散发着并不热烈的温暖,昏黄的灯光给小屋蒙上了一层略显凄清的暗淡色彩,窗外不时传来鞭炮声。屋子里,王彦生正在吃速冻水饺,女儿坐在一边流着眼泪,给留守在家的母亲电话拜年……。2006年春节期间,王彦生到北京进行一再因工作而推迟的脑瘤复查。当时,任丛台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的张丽娟也正在北京的妹妹家过年。打电话拜年听说他来京看病时,她赶去探望,看到的竟然是这样一幕。“你能想象吗,一个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竟节俭到如此地步?我觉得太痛太痛,受不了……”回忆往事,张丽娟痛哭失声。
同样无法想象的是,他住的是90多平米的二手房,从外面已经看不出楼房原来的颜色,小区外便是小吃街,人声嘈杂。出差到北京,他舍不得住宾馆,跑去澡堂子花30元睡了一晚。三十元的手表,他高兴地向同事"显摆",同事质疑这样便宜的手表与他身份不相称时,他说“只是为了看时间,不过是一块手表。”印有“涉县县委组织部七一表彰”的把手背心,已经洗出了几个窟窿,仍舍不得丢弃……
记者感言:“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彦生!
王彦生自己节衣缩食,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却一掷“千金”。
他每次到基层调研,都要特意多装些钱。等他回来时,口袋则基本是干干净净甚至不剩一毛。钱到哪儿去了?到了困难群众的手里去了。
“好人为啥不长寿啊!”72岁的香椿园社区居委会老主任张彦玉一开口眼泪就止不住,“我们这儿有个叫何美田的哑人,家里很困难。有一次何美田住院了,王部长听说后主动去看望,还塞给了她五百元钱。我们这儿他给过钱的可不少,其实他手头也不富裕呢。”老人已经哽咽得有些说不下去了。
1995年6月,当他看到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赵文书生活困苦时,掏出身上仅有的160元钱。1999年冬天,当他得知东路庄村村民李守仁家上有老母重病在身下有孩子正在上学,生活异常贫困时,当场把口袋里的一百多元钱全掏了出来,之后又帮他联系租荒地种树苗,而今李守仁家已彻底脱离了贫困,住上了六开间的大瓦房。他还资助着一个学生……
在曲周县为他开车的司机贾贵生说,他每年都要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他的慰问对象只增新、不减旧,一年年累积下来,最后竟达到20多人。“每个人的名字和情况,他都清清楚楚,慰问金受限制时,他就拿自己的工资顶上。”
其实,常把口袋掏光的王彦生生活并不富裕。他和妻子卢爱花都是挣死工资的,还要赡养老父亲,供两个孩子上学。为了购买那套二手房,至今还欠着亲戚5万元呢。
记者感言:王彦生“千金散尽”未复来,却收获了比金子更宝贵的情意。
爱落泪的男人VS黑脸的组织部长
“公生明,廉生威”,王彦生在组织原则上坚如磐石
“王部长是个爱哭的人,看到生活困难的老党员会哭,看到被洪水围困的乡亲们会哭,看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会哭。他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是我们的好兄弟。”曾在涉县组织部与王彦生共事的付岩伟如此评价说。
1996年8月,涉县后匡门村。天色阴沉,到处是断壁残垣,山石滚落的声音让人心惊,山上的青松也趔趄了身子。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奋力在乱石滩上挖着,衣服上溅满了泥浆,腿上的伤痕清晰可见,手上的血在铁锹上留下暗红印记。流出的泪在脏乎乎的脸上划出清晰的白道儿。他,就是王彦生。跋涉四个多小时到达了这个被洪水与外界隔绝的山村后,他跪倒在泥水中声泪俱下:“对不起乡亲们!我来晚了!”五天五夜,他的泪水几乎没停过。看到泥石流中挖出的尸体他哭,看到老人和孩子吃不饱肚子他也哭。“几乎每晚都是哭着睡着,早晨哭着醒来……我活了大半辈子,就没见过比他还心软的人!”老支书江宋昌回忆起这个“孩子”来,声音又哽咽了。
后匡门的村民们当时却不知道,这个“孩子”的老父亲所在的老家西安居村也受了灾塌了房。后来江宋昌问他为什么不先回家看看时,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农民干点实事儿,这样的灾难如果我不出现心里会有愧……匡门的乡亲也是我的爹娘啊。”
当看到群众要下到一里多地的沟底去挑水时;当看到刚垒了半截的小学因资金问题而停工,孩子们在大树下上课的情景时;当看到两名病重的群众因家庭困难在家“硬挺”时,他每每眼含热泪。“这都是我们的亲人啊!看到他们受苦受难,我们能不痛心吗?”
爱落泪的王彦生走了,把无尽的泪水留给了活着的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邯郸的山水会永远铭记这个有泪的男人。
记者感言:“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个不善言谈的男人的泪水代表的不是脆弱,而是爱。
“这孩子的心眼太软、太实了,他注定是个好官啊!”江宋昌这样评价。
的确,王彦生是个好官。但心肠软的他却不是个老好人。恰恰相反,跟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涉及到党性原则问题时,他便成了黑脸的包公,毫无通融余地。就是有人因感激而送给他意思一下的东西,也是被他坚拒门外。
“这孩子这么做怎么成?”王彦生看到桌子上不知何时被放上的1000块钱,皱起了眉头。这是一个被他推荐提拔到某乡镇任党委委员的年轻干部的一点小动作。第二天的"家访"中,年轻干部红着脸嗫嚅着:“这只是一点心意。”“我推荐你,是因为你能干,实绩好;提拔你,是党组织的决定。你如果感觉过意不去的话,那就把工作干得更出色一些,这才是对党也是对我最好的报答!”王彦生诚恳地劝告道。这名干部在后来的工作中一直把王部长的勉励作为动力,显露出良好的品质和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好评。
“他很清廉,对钱对利看得非常淡。”涉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曾与王彦生同事的江清海这样评价他。据邯郸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王彦生推荐使用的干部,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有成语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个人做了官,给亲朋稍微照顾一下,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但在王彦生这里,这个“常情”却行不通。四岁丧母的他是由小姨抚养大的,按说这种情分加上他所处的位子,给小姨家的孩子安排个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不算难事儿。可是“他小姨家的两个孩子仍是普通农民。”知情者说。他常补助给生活困难的亲戚一些钱,但却从未拿手中的权力“补助”。那女儿王玉洁呢,有没有沾到"有职有权"爸爸的一点光?答案仍是否定的。毕业后的玉洁考上了河北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成为邯郸市一家街道办事处的普通工作人员。当她向父亲抱怨:“办事处的工作太杂了,学不到什么东西。您能不能帮我调动一下,哪怕到区机关帮忙也行啊!”却被父亲当场狠批了一通。结果,玉洁不仅工作没调成,王彦生还亲自给办事处领导打电话说,一定要对她严格要求,不许有丝毫照顾。直到2009年6月,王玉洁上班4年后,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加之自身工作的出色,才被调到了丛台区纪委工作。而此时,王彦生已经离世4个月了!
记者感言:“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王彦生的威信从何而来,来自于他不对人下菜碟不看钱定职务。“公生明,廉生威”,诚哉斯言!
低调做人VS 高调做事
“功成而弗居”,王彦生崇尚“挺起胸膛做事、夹着尾巴做人”
1999年夏,一辆车悄悄来到曲周县寺头村一名孤身生活的贫困学生家中。来人把书包、书籍和200元钱送到孩子手里,勉励孩子一定要坚持上学,好好读书,长大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临走时,他还留下了手机号码,对孩子说:“孩子,有我在,一定不让你辍学,以后有困难,随时可以打我的电话!”然后,车子又悄悄地离开了,除了那个孩子和路边打盹的鸡狗,没有惊动任何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没有大批随从更没有摄像记者,跟随他的只有时任团县委书记的张敬超和司机。
据张敬超回忆,他其实安排了县电视台的记者跟随拍摄。但王彦生却执意不让,甚至连乡镇领导的电话也不让打。他很严肃地说:“咱们下基层,是真心真意为贫困学子解决生活难题的,如果摆谱作秀,兴师动众,既给乡镇领导找麻烦,也让老百姓瞧不起。”
《道德经》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王彦生就是这样一个“功成而弗居”的人。2007年丛台区换届时,王彦生向区委书记杨晓和推荐了年轻干部张海英,“可他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这事儿还是后来杨书记跟我说的。”张海英回忆说,“杨书记跟我说,‘彦生这个人真不错。到换届的时候,别人到我这里来都是说自己的事儿,想换个更重要的岗位啊之类的,而他来却是推荐别人。’”
“他把自己放得很低,看得很淡。”张海英如是说。的确,他把名利看得太淡了。因他的一再谦让,他成为邯郸市在组织部长岗位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干部,达11年之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他的品格,才使他离去之后,那么多人至今仍一提起他来就泪流不止。饭桌上的我们仍旧在聊王彦生,丛台区委常委、政府副区长樊中青说着说着,泪水忽然就肆虐地流了下来,饭厅里熙熙攘攘,可我却清晰地听到了流泪的声音……。张海英说,前一段时间过节时她还如往常般发了条祝福短信到王彦生的手机上,“我并没有觉得他离开了人世,他只是去了远方,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
记者感言:古书有云:“善以不伐为大”,意思是说,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是最大的“善”。虽说王彦生把"挺起胸膛做事,夹着尾巴做人"作为座右铭,但这一次我们却必须违背他的意愿了。因为,“善”者就该让天下闻其名,感其行!
王彦生“夹着尾巴做人”,但在工作上却是“挺起胸膛做事”,每每立于创新的潮头。跟他共过事的人都这样评价他:“他是具有战略眼光、与时俱进并敢于创新的开拓者和实干家。”作为组织部长,他始终把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并以很强的创新精神谋划和推进工作。
1998年,在曲周提出末位淘汰制等干部“四制”管理做法,使干部们思想上有了压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工作开展。
2001年底,主持制定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并提请县委开展了曲周历史上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
……
2008年,他不着急自己越来越严重的病情,却忙着干部的培养,要建立邯郸第一个网络课堂。10月底,他终于促成了50名年轻干部在清华大学为期十天的培训。忍着病痛的他,从未耽误一天课程。2009年3月,网络课堂终于开课了,他却走了……
为什么他能有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因为他的勤学善思。他的遗物中最多的就是书籍和笔记本。
王彦生嗜书如命。书桌、书柜甚至办公室的床铺上,到处都堆着书,工具书、党建书、中外名著、散文、诗歌应有尽有。他是曲周县最早使用电脑办公的县级领导干部之一。为了学习电脑知识,他自己花钱从市里买回一台二手电脑及教材,利用暇余时间,对照教材进行操作学习,经常学到深夜甚至到天亮。当时,邮电局的一名电脑技术人员和一名电脑教师成了他办公室的常客。王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曾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个合同工"。只是他的勤学善思让他"锥处囊中",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一个普通的民工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成为优秀的组工干部。
据他的同事回忆,网名“六然”的他是一个论坛的版主,他的博学多才很让坛友们敬佩。每每坛友们视频时,他的露面总是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只是可惜,随着他的突然去世,“六然”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记者感言:“古君子之为学也,不在乎禄位而在乎道义而已,用之则从政而惠民,舍之则修身而垂教。”或许在王彦生的心里无所谓“穷”、“达”之分,但他以自己的勤学善思,惠了百姓修了己身。
还有什么比选择死亡的方式更能表达一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做还是不做。做,需要二三十万元,且有下不了手术台或留下后遗症的风险,不做,脑袋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此时此刻,我想还是不做了吧!花那么多钱,做完不见得比现在好,说不定还会拖累人,何必呢?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组织的信任和关爱?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别的不好感觉,没准还能坚持做几年事情。”--王彦生博文“做个好人”(2007年2月12日)
“头痛半个月了,一天没休息,我要坚持!”--王彦生工作笔记中的话语(2008年7月30日)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于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其实可以选择手术,毕竟有成功的几率,但他却怕拖累别人而宁愿离开;他可以选择患病后在家修养或换个轻松的岗位,但他选择了“战斗”到最后一刻。
他其实可以陪家人走过更多的人生岁月,然而一切却因为他工作的繁忙和他对生死的抉择,以致终成永远的遗憾。他最爱唱《父亲》这首歌,然而他却再无法在父亲膝下承欢;他曾承诺退休后要带妻子到处旅游,以补偿这么多年来的亏欠,言犹在耳人已杳然;他对两个女儿爱的深沉,而今却不得不撇下她们,让她们承受丧父之痛承担家庭重担……
虽然有太多的遗憾,但王彦生仍是一个幸福的人,在“矛盾”中幸福着的人。他曾经给幸福开出过一个公式:幸福=现实÷欲望。于自身,他的欲望真得很低很低,无论在什么位子上,他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忘记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世界回报社会。于是,他幸福着,也把很多的幸福带给了别人并至今温暖着他们。
巍巍太行,见证着一切。“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彦生部长虽然走了,但冰心玉壶的品格却镌刻在了邯郸古城百姓的心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所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赵银平)
(责任编辑:郭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