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0-31 05:11 | 来源:光明日报 2009-07-20 10:02 | 查看:7265次
226.李国安
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共党员。1946年出生,1961年入伍,内蒙古军区原副司令员。
李国安长期战斗在条件艰苦的祖国北疆,任给水工程团团长13年间,为解决困扰边防部队和边疆人民“吃水难”的问题,他和党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官兵,转战大漠戈壁,历尽千辛万苦,跋涉24800公里,打井580余眼,先后圆满完成了解决边疆军民吃水用水难的“952”工程、张家口地震灾区的“百眼救灾扶贫井”工程、解决内蒙古贫困地区农牧民吃水难的“992”工程等,造福10万群众,被誉为“草原水神”。李国安还刻苦学习专业理论,成为水文、地质、物探、钻探等专业的行家,带领部队勘察了八千里边防线,收集了2万多个水文地质数据,对北部边疆地区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水文地质普查,新完成普查面积8.4万多平方公里,重复验证完成普查面积24万平方公里,调查水源点4000多个,采集各种实验样品7000多个,建起全军第一个水文地质实验室,填补了内蒙古北部边疆无水文地质资料的空白。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上不愧党,下不愧兵”的庄严承诺。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5次。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团长”荣誉称号。
227.李剑英 (1964-2006)
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1982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94038部队飞行员。
李剑英始终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飞行,练就了过硬的飞行技术,先后4次改装新机,每次都是首批放单飞。在驻藏飞行训练期间,创下某机型编队飞行时间最长、高原超低空飞行高度最低等多项纪录。在20多年的飞行生涯中,他共飞行5003个架次、近2400小时,从未发生过任何“错、忘、漏”现象和事故征候,出色完成了高原驻训、科研试飞等重大任务。1999年,在一次飞行训练中,飞机因机械原因空中停车,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沉着冷静,以精湛技术成功实施了空中开车,避免了一起严重飞行事故。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驾机执行昼间飞行训练任务,飞机在着陆下滑时遭遇鸽群撞击,导致发动机空中停车。战机下方,密集分布了7个自然村、数百户人家、三四千名群众以及车流密集的高速公路和收费站。为了保护地面数千群众的生命安全,危急关头他毅然放弃跳伞,极力控制飞机状态实施迫降,但未能成功,不幸壮烈牺牲,年仅42岁。他先后荣立二、三等功3次。2006年,空军为李剑英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228.李春燕
女,苗族,贵州省从江县人,中共党员。1977年出生,现为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博爱卫生站医生。
2000年,李春燕从卫校毕业后来到大塘村。该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山高路陡,交通闭塞,生活贫穷,“小病扛,大病顶,实在不行把巫师请”是当地群众缺医少药的真实写照。2001年,为了利用自己学到的医术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在家人的支持下,李春燕卖掉了家里3头耕牛中的两头,筹集资金2000元,开办了大塘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卫生室。卫生室创办之初,她连药箱也买不起,只好用竹篮子代替,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也是从当医生的父亲那里借来的,但是她仍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村民们服务。当地村民家庭困难,看病吃药大多付不起钱,只能赊欠记账,久而久之,卫生室资金周转也就越来越难,李春燕家里为此还背上了7000多元的债务。为了筹钱买药,李春燕和家人把家里剩下的一头耕牛也卖了,最困难的时候,她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结婚戒指。李春燕多年如一日,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服务群众,共医治病人上万人次,接生婴儿百余人,她常常不顾个人安危抢救病人,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2007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29.李桂林 陆建芬夫妇
李桂林,男,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中共党员,1967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陆建芬,女,彝族,四川省汉源县人,1966年出生,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教师。
1990年,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来到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任教,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地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妇。二坪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他们共培养了6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因为教学任务重,他们没有时间照看儿子和老人,儿子不小心摔伤了手,由于离卫生院太远,延误了医治时机,还留下了后遗症。李桂林和陆建芬夫妇全身心投入山区教育事业的精神感动了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巨变,是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2007年,李桂林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30.李素芝
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共党员。1954年出生,1970年入伍,现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
1976年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李素芝放弃留在上海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申请进藏。在藏工作33年来,他始终怀着对西藏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先后攻克高原心脏手术和高山病防治两大世界医学难题,对急性高山病发病机理及其防治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西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大幅下降,驻藏部队连续12年没有1名官兵因急性高原病死亡。他组织开展的15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中,20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6项属国内首创、86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先后成功主刀大小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600多名,成功实施高原首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肾移植、背驼式全肝移植等手术。担任院长13年来,他先后带领500余批医疗队,行程百万余公里,巡诊病人30余万人次。他积极推行西藏农牧民免费医疗,为1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门巴将军”。他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7次。
231.李素丽
女,汉族,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1981年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公交集团服务部副部长兼“北京交通服务热线”公交分中心主任。
1981年,年仅19岁的李素丽当上了一名售票员。她真心实意以服务工作为荣,自重自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在晃动的、时常拥挤的车厢里,她视乘客如亲人,始终坚持微笑服务,以真诚的爱心创造着让乘客上车如到家的舒畅环境。她热诚迎送乘客,服务周到,体贴入微,始终坚持做到“四多六到”: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几步;话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尽情地享受着工作的愉悦,受到乘客和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1999年,公交服务热线成立,李素丽作为“公交品牌”调入服务热线任负责人。公交服务热线不断发展,从开始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100多人,成为北京交通服务热线,平均每天接电话17000余个,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岗和巾帼文明岗。无论在售票员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她始终努力践行“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的工作理念,被乘客誉为“微笑的天使”。她是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职业道德标兵、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232.李梦桃
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1964年支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现任农六师奇台医院党委书记。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只有2.4度,居住着汉、哈萨克、蒙古、回、藏等5个民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李梦桃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持为牧民行医40多年。他开始学的是儿科,看到牧民高度分散,什么样的病人都可能遇到,就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在较短时间掌握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的一般医疗理论和技术,成长为全科医生。为了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他还自学了哈萨克语,治病救人的同时积极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多年来,他靠着一匹马、一个药箱、一件羊皮大衣、一块毡子和一支枪,常年往返于几百个放牧点之间,为牧场的职工群众、牧民和边防战士送医送药。为了抢救群众的生命,不管白天黑夜,不论路途远近,接到病情立即出诊。行医过程中,他多次遇到恶劣天气,发生意外险情,始终无怨无悔。这些年,他走遍了牧场的每道山岭,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800多个婴儿,赢得了牧区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哈萨克人民的好儿子”。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33.李登海
男,汉族,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
李登海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多个春节都在海南育种基地度过,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进行科研育种,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他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被誉为“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先后培育出紧凑型玉米杂交品种有52个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国家实施“九五”计划以来,他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他在全国各玉米生产区设立了育种中心和试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目前,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34.杨业功 (1945-2004)
男,汉族,湖北省应城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入伍,生前系第二炮兵副参谋长。
杨业功是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指挥员。入伍40多年特别是担任领导干部以来,他把履行使命任务、维护国家安全看得比生命还重,始终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忘我工作。他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常规导弹旅,成功组织了第一枚新型常规导弹发射,带领部队创造了新型导弹部队当年组建、当年形成实战发射能力的显著成绩。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重大决策,命令第二炮兵向东海、南海预定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杨业功奉命负责阵地勘选、发射方案拟定和现场组织指挥,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勇于负责的精神,确保6发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打出了国威军威。此外,杨业功还多次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首都阅兵,为加快我军导弹部队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然牵挂着部队战斗力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军委追授他“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235.杨利伟
男,汉族,辽宁省兴城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出生,1983年入伍,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特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21个小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杨利伟入选航天员之前是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面对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投身全新的载人航天事业。为适应新的任务,他惜时如金,勤学肯钻,不到两年时间,学完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等10多门高新技术课程,考核成绩全部达到优秀。为掌握过硬的航天技能,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克难关,日复一日苦练,一项一项攻关,在5年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8大类58个专业近百项的训练任务,熟练掌握了飞行程序和操作规程,以专业技术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首飞梯队。首飞任务中,他沉着冷静,以良好的素质、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236.杨怀远
男,汉族,安徽省庐江市人,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1956年入伍,1960年转业,交通部上海海运局长柳轮原服务员。
杨怀远曾先后担任原交通部上海海运局和平14号轮、大庆11号轮的生火工、服务员、副政委、政委。1980年他主动辞去政委职务,到长柳等轮继续担任服务员,直到1997年11月退休。38年中,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自备120多种方便旅客的用具,肩挑小扁担,穿梭于旅客之中,为旅客排忧解难,被旅客誉为“老人的拐杖”、“孩子的保姆”、“病人的护士”。他独创一套语言服务和心理服务学,用日记积累了6000余首服务诗歌、顺口溜,还把服务经验写成40余万字的《讲点服务学》。他挑着一根为人民服务的小扁担,从青年、中年挑到老年,始终不计报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誉为“小扁担精神”。曾经被他帮助过的群众在他的47根扁担上写满了饱含真情的话语。他不仅是优秀的服务员,还是精神文明的宣传员。退休后,他成为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应邀到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600多场,认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到白头”的承诺。1985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37.杨连第 (1919-1952)
男,汉族,天津市北仓镇人,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1师1团1营1连副连长。
杨连第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8月,他所在的部队奉命抢修陇海路八号桥,桥高45米,是全国有名的险要工程。杨连第脚踩单面云梯只身飞步登上桥墩,仅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轻伤不下火线,连续三天爆破百余次,炸平5座桥墩顶面,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登高英雄”称号。1950年11月,杨连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多次出色完成大桥抢修任务。1951年7月,当清川江大桥被洪水冲毁,杨连第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头顶美机的狂轰滥炸,采用“钢轨架浮桥”法,在6米/秒的激流中,奋战30多个昼夜,12次架设铁路浮桥,保证了军需物资及时运往前线并使正桥顺利抢通。1952年5月15日,已升任副连长的杨连第正在清川江大桥上指挥起重钢梁时,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他的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授为“一级英雄”、“特等功臣”,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38.杨根思 (1922-1950)
男,汉族,江苏省泰兴市人,中共党员。194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
杨根思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心中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入伍后,他把这种信念化为苦练军事本领的动力,坚信只要时刻遵守党的决议、指示,就“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洗礼,参加过无数次战斗,靠着过硬的军事技术,为党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1950年11月,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率领三排打退美军8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同年12月,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239.苏宁 (1953-1991)
男,汉族,山西省孝义市人,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5435部队参谋长。
苏宁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爱岗敬业,埋头苦干,身在基层,心系全局,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他率先垂范,带领部队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苦练军事技术,掌握打赢本领。他时刻把祖国的安危挂在心上,紧盯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进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潜心钻研现代军事理论,挤时间撰写了70篇学术论文。他与战士情同手足,生前曾3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战友。1991年4月21日上午,苏宁现场指挥团队建制连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轮到12连投弹时,一名投弹手由于挥臂过猛,弹体碰撞到堑壕的后沿,手榴弹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监护员脚下。全神贯注的苏宁看到已经拉开拉火环的手榴弹冒着白烟,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冲过去推开监护员,俯身抓起手榴弹,想把手榴弹扔出堑壕,但手榴弹还未出手就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38岁。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240.谷文昌 (1915-1981)
男,汉族,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党员。1950年,他随解放军南下至福建省东山岛,生前曾任东山县县长、县委书记。
东山岛东南部原有3.5万多亩荒沙滩,狂风起时飞沙侵袭村庄,吞噬田园。谷文昌到东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下定决心,要率领群众战胜风沙,根治旱涝,并发出誓言:如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他带领干部群众在百里海滩上摆开战场,多次组织群众筑堤拦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种树防沙,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全民造林运动。至1964年,全县造林8.2万亩,400多座小山丘和3万多亩荒沙滩基本完成绿化,194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谷文昌还发动群众挖塘打井、修筑水库、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缓解旱情。他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经常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并参加生产劳动。基层干部来汇报工作,什么时候都不烦。普通群众来反映问题,三更半夜也不嫌。他常年深入农村,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腿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他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实现粮食亩产过千斤,群众称他为“谷满仓”。谷文昌病逝后,当地群众把他的骨灰埋在东山岛上,每逢敬宗祭祖时节,都有老百姓祭奠这位为东山人民造福的共产党人。
241.邰丽华
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无党派人士。1976年出生,现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邰丽华两岁失聪,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以独特方式创造艺术,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领舞演员,28岁成为艺术总监,塑造了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她领舞的《千手观音》,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震撼世界,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国人;她创编并主演的精缩舞剧《化蝶》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她将美奉献给世界,带领艺术团走遍祖国山山水水,出访五大洲60多个国家。她将爱传递给人间,带领艺术团开展大量公益慈善活动和义演,并用节俭下来的演出收入注资设立“我的梦”和谐基金,为四川地震灾区、左权革命老区捐款296万元,为国际慈善项目捐款40万美元。邰丽华以艺术与心灵之美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被世界残疾人代表大会称为“全球六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被联合国机构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她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42.邱少云 (1926-1952)
男,汉族,四川省铜梁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87团9连战士。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
邱少云所在营奉命担负潜伏任务。潜伏前,邱少云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执行任务中,邱少云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潜伏时,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为了掩护潜伏部队,指挥所命令炮兵对敌进行打击。敌人遭到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烧着了他的棉衣、头发和皮肉。他身旁就是水沟,只要往水沟里一滚,就可以把火扑灭。但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严守纪律,咬紧牙关,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并追记特等功一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经中央军委批准,将其画像制作印发全军,在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
243.邱光华 (1957-2008)
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累计飞行50多小时、63架次,运送物资25.8吨,转移受灾群众180人。5月31日,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他还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244.邱娥国
男,汉族,江西省进贤县人,中共党员。1946年出生,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原副政委兼筷子巷派出所教导员。
在27年的基层民警生涯中,邱娥国走过的大街小巷超过1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做到了“串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摸索出了“一图、二本、三诀、四勤、五心”工作方法。“一图”,辖区平面图;“二本”,各项工作记录本、警民联系本;“三诀”,各种工作方法口诀;“四勤”,勤走、勤问、勤记、勤思考;“五心”,工作要有责任心、处理问题要公心、金钱面前不动心、百姓平安记在心、为民服务要真心。为此,邱娥国赢得了获得信息最多、提供线索最多、破获案件最多的“三多”民警称号。邱娥国心系辖区群众生活,他有一本孤寡老人帮扶记录簿,上面详细记录着辖区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先后奉养了11位孤寡老人,为9位老人送终。
辖区一居民去世后,邱娥国不仅帮助办理后事,而且把他两个年幼的女儿接回家照顾,帮助她们完成了大学学业。他是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245.陈刚毅
男,汉族,湖北省咸宁市人,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现任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副书记。
从事交通工程技术工作20年来,陈刚毅一直勤奋工作在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先后参加了武黄、宜黄、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各项工程建设实践中,他坚持不懈地学习,逐步成长为一名懂设计、会施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2001年开始,陈刚毅受组织派遣多次赴西藏支援交通建设。在担任湖北省援藏项目“湖北大道”总工程师时,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把质量关,把湖北大道项目建成了精品工程,创造了西藏城市道路建设史上路面最宽、建设周期最短、设计标准最高等10个第一,该项目被评为全国公路建设优质工程。2003年4月,担任西藏昌都地区214国道角笼坝大桥项目法人代表后,他带领工程项目组的同志,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等困难,艰苦创业,精心管理,大胆创新,狠抓质量。施工期间,陈刚毅被确诊身患癌症,但仍心系援藏建设工程,手术后7次化疗期间,4次进藏,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确保了援藏建设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推进,赢得了广大藏汉群众的高度赞扬。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46.陈景润 (1933-1996)
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无党派人士。生前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数学家。
陈景润从小喜爱数学,在厦门大学读书期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57年10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陈景润全身心投入其中,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经过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1966年,他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其后,他对上述定理又作了改进,并于1979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陈景润传奇式的学习成才之路,使人们深刻感受到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起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的巨大热情。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247.麦贤得
男,汉族,广东省饶平县人,中共党员。1945年出生,1963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91708部队原副司令员。
1965年8月6日凌晨,“八六”海战打响。战斗中,611艇后左主机意外停车,轮机兵麦贤得立即跑过去帮助启动机器。一块弹片打进麦贤得的右前额,插到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在接受简单的包扎后,麦贤得又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一刻不停地检查机器。额上的鲜血和流出的脑浆粘住眼角和睫毛,影响了他的视线,但他凭着平时练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顽强地坚守在战斗岗位上。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他穿来绕去,摸索着检查一根根管路、一个个阀门、一颗颗螺丝钉,由于失血过多,麦贤得的动作逐渐有些迟钝,但他的战斗意志却更加坚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能在几台机器、几十条管路里,检查出一个只有手指头大的被震松了的螺丝,并顽强地用扳手把螺丝拧紧,保证了机器的正常运转。麦贤得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炮弹片严重伤害了麦贤得的脑神经,他被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心他的伤情,周恩来同志亲自组织全国著名的脑外科专家为他会诊,指示一定要把麦贤得的伤治好。1966年,他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248.孟泰 (1898-1967)
男,汉族,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工会副主席。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为迅速恢复生产,孟泰带领工友们夜以继日地搜寻器材,在他的带领下,鞍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同时,他建立起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将收集到的器材及时分类整理,使鞍钢最早恢复的3座高炉的配管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着停产威胁的情况下,他组织500多名技术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使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在“文革”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他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67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49.孟二冬 (1957-2006)
男,汉族,安徽省宿县人,中共党员。1980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孟二冬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化,是我国当代高校教师的典范。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合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韩孟派诗传》、《千古传世美文》、《陶渊明集译注》、《中国文学史》(参编)等400多万字的专著。他历时7年的艰苦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孟二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高尚人格的楷模。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但他坚持为学生和教师授课,直至病倒在讲台上。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在北京治疗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痛折磨,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2006年4月22日,孟二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50.孟祥斌 (1979-2007)
男,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中共党员。1997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96164部队司令部机要参谋。
孟祥斌爱军精武,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技能,先后5次圆满完成重大军事任务,3次代表部队参加专业大比武,并取得优异成绩。他牢记我军宗旨,为失学儿童捐款捐物,参加义务献血,多次见义勇为。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陪来队探亲的妻子叶庆华和女儿诗妍,到浙江省金华市区购物。11时15分,一名女青年轻生跳江。孟祥斌发现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从10米高的城南桥上,跳入江中。他迅速游到女青年身边,托着她奋力向岸边游去。冰冷的江水浸透了孟祥斌的衣服,他在水中艰难地向岸边游了10多米后,体力渐渐不支。这时,一艘摩托艇闻讯开来,孟祥斌拼尽最后力气,将女青年推向摩托艇,自己却因体力耗尽,沉入江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孟祥斌舍己救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金华市民,牺牲当晚,1000多名金华市民来到他救人的地方,为英雄“烛光守夜”。追悼会上,3万多群众自发到殡仪馆为他送行。2009年,他被中央军委追授“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吴雄)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