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22:45 | 来源:中国好人网 2016年8月 | 查看:1116次
人物故事:
他喜欢身着迷彩服,因为他忘不了12年军旅情结,他好挎两台相机,那不是炫耀而是长短焦抓拍快捷;他转业到云南穿行于乌蒙大山之间,多次参加急难险重采访任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毅然痴心不改;他坚持8年骑摩托车跑遍昭通,被当地群众誉为“摩托车记者”,2014年10月荣获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称号。他就是云南昭通日报社特刊部副主任——张广玉。
使命担与当,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军人
张广玉出生在河南省郸城县,他的身上有着中原人的纯朴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1977年12月出生的他,在1994年冬天入伍到了塞北某部的军营。期间,他共在全国各类报纸杂志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上千件,不仅入了党,还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张广玉于2006年12月,2007年1月进入昭通日报社工作。在采访工作中,张广玉再现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他总是主动请缨,冲在第一线。
2008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冰冻灾害突袭昭通,张广玉主动请缨到灾区一线采访。在彝良县火车站附近的输电线现场,雪一直在下,冰凌不时从树枝上掉进他的脖子里。为了抓住感人的镜头,他多次踩进了冰雪覆盖的水沟里,忍着刺骨的冰冷,冒着生命危险用相机记录下了巡线工的辛苦场面。在接下来的报道中,差一点摔下山崖。
2010年7月13日,巧家县小河镇发生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获得消息后,他立即骑摩托车前往。冒着大雨骑行6个小时赶到灾区采访,在新华社发表多张图片,及时将灾情报道了出去。
2012年9月7日,彝良发生5.6级以上的双核地震,当天下午他就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彝良灾区现场,深入一线危险地段,差一点被滚石砸中。他的右脚受伤,忍着疼痛在灾区坚持了半个多月。
2013年1月11日,镇雄县果珠乡地生特大山体滑坡,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2014年4月5日,永善县发生4.5级地震,他不顾女儿生病的情况下,赶赴现场报道。
为民鼓与呼,他不计得失永远迸发出采访激情
在昭通日报社8年来,大多是骑摩托车采访的。只要有采访,不论路有多远,采访难度有多大,他都不计得失,骑着摩托车,背上摄影包就出发了。
2008年7月,张广玉得知永善县黄华乡的李华琼被拐卖到河南16年无法与家人联系,在了解到她的老家可能在黄华乡一个偏远山村的消息时,为了尽快帮助她找到亲人,他骑摩托车就赶了过去,走了200多公里的山路,经过多方打听才找到了她的家。后来,一家人团聚了,李华琼与家人一起到报社送来了一面锦旗,感谢他这种不计得失为民服务的记者情怀。
随着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巨型水电站站的蓄水,金沙江下游由金、沙、江变成了库、塘、坝,彻底改变了原貌。从2011年开始,张广玉开始抢救性拍摄即将消失的淹没区的历史文化信息。由于交通不便,他采取骑摩托车和步行的方法前往,喝过溪水,睡过工棚,特别是遭遇过眼镜蛇,差点丧命。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
采访险与重,冲锋在鲁甸地震灾区一线
鲁甸地震灾区,他肩扛责任与使命,又一次骑着摩托车冲锋在一线……
地震发生两分钟,他便骑上摩托车火速赶赴震中龙头山镇。通往震中的道路已经中断,他挎上相机,步行便往里走,余震、滚石、塌方……一路上,张广玉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穿梭在灾区每一个角落。19时30分,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鲁甸县城发稿。当晚,新华社很快发了数张通稿。第二天早上,全国数百家报纸、网站纷纷转发了他第一时间拍摄的抢险救援的图片。
8月6日,龙头山镇甘家寨。由于道路中断,救援队伍进不去,附近村民多人被埋,情况万分紧急。为了及时拍摄到灾情,张广玉直奔受灾点,正当他拍摄完图片准备返回时,突然一处山体又垮了下来,上千方的土石挡住了去路,他差一点被埋在滑坡体中。
采访中,张广玉骑摩托车多次遇到大雨,他用雨衣把摄影包裹好,自己却被淋成了落汤鸡。有一次,他连人带车摔倒在泥坑里,看看自己没受伤,他擦干净了相机上的泥巴,又继续前行。在生命救援黄金72小时,他几乎没有合过眼;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过澡,换过衣服。在灾区的半个多月,究竟骑摩托跑了多少路,亲历了多少困难和危险,连张广玉自己都说不清。由于休息不好,生活没规律,在灾区他还拉肚子发高烧。有一次,实在扛不住,他就到医院去输液,接到采访任务时,还有一瓶没输完,他就要求护士把针头拔下来,然后急冲冲地回到住处背起摄影包骑上摩托车又去了震中。
地震发生后的半年多时间,他跑了灾区好几十次,为了报道灾情和灾后重建情况,大舅去世他没有回家,母亲去世时他仍在灾区采访,得知消息后才赶回河南老家奔丧。期间,他除在《昭通日报》上发表100多张新闻图片外,在新华社发表图片100多张,在中新社、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网等网站发表图片3000余张,全国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了他发表的图片不计其数。更重要的是,他还拍摄到了李克强总理到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的珍贵照片。
追逐光与影,勤奋与执着换来硕果累累
张广玉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一碗面条就是一顿饭,特别是骑摩托车外出采访时,买一瓶矿泉水,喝完后,就用空瓶接山里的泉水喝。但他对摄影器材的配置却从不吝啬,他用十来万元的退伍费全部购买了数码照相机、摩托车和电脑。他至今还没有住房,一直靠租房子住,摩托车和照相机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尽管他默默追求他的新闻事业,然而,他不仅在圈内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社会上许多人也对他的吃苦精神敬佩不已。付出终有回报,几年来,他取得了累累硕果。
2008年10月,因采访成绩突出,被昭通市委、昭通市人民政府评为“雪凌灾害抢险救灾先进个人。2009年,张广玉撰写的文章《昭通老房子的生态摹本》获云南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并在2008、2009年度中国城市党报好新闻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2012年,摄影作品《告别,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另4件作品获中国地市报二等奖;2012年11月,被昭通市委宣传部评为“‘9•7’地震抗震减灾新闻宣传先进个人”。2013年,被昭通市政府评为“禁毒先进个人”、被昭通市文明办评为“昭通好人”,撰写的论文《加大特刊策划力度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重要手段》在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论文奖评选中获二等奖。2004年5月,被市政府评为“消防安全先进个人”;通讯《生死营救的26小时》分别获得云南报业新闻二等奖和云南省新闻三等奖;摄影作品《别让民间传统工艺成为记忆》获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二等奖;摄影作品《空中渡口》在云南省职工摄影展中获三等奖;2014年10月,获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称号,同年,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人民摄影报社主办的鲁甸抗震救灾表彰研讨会中,获优秀记者,其作品被评为最佳作品。
如今,在昭通市委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已经拍摄完微电影《摩托车记者》的张广玉,依然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以一个普通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着。在微电影《摩托车记者》中,张广玉饰演主角,他认为这不是在演戏,而是对平时工作情景的一种再现。电影以张广玉为原型创作,仅仅展现了他在昭通日报社工作中鲁甸地震灾区采访中的几个场景,电影中的场景远远没有他平时采访所遇到的困难艰辛和危险。目前,微电影《摩托车记者》已经在全市各县区放映,他的精神传遍了千家万户。
张广玉到昭通日报社工作八年来,他骑摩托车跑遍了全市11县区,行程十万多公里。用镜头聚焦社会,用责任唤醒良知。行走在乌蒙大地的张广玉,似乎永远都不知道疲倦,他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没有停下手中的拍摄,苦与乐的奔波中,光与影的记录中,透射出他作为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良知……
来源:云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