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22:33 | 来源:中国好人网 2016年8月 | 查看:1481次
人物故事:
刘玉喜,男,1958年2月生,河南省新蔡县砖店镇周寺村村委党支部书记。
刘玉喜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为学校烧窑,他几次热晕;为救落水儿童,他差点丧命;为生产队积肥,他深夜挖塘从不记名利;为使20多名困难家庭孩子重返校园,他卖掉自家母猪捐资助学;为村民脱贫,他带领周寺村群众发展温棚蔬菜,建设养殖小区,把全村十二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中心社区,优化群众居住环境……周寺村在他的带领下,先后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被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他本人也多次被河南省委评为河南省思想政治优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当选省九届、十一届人大代表、十二届人大代表、省八次党代表等。
心系村子搞建设
两岁父亲就不在了的刘玉喜,是靠着叔叔和全村的父老乡亲抚育长大成人的。可以说,他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长大的,没有周寺村的父老乡亲,就没有刘玉喜。所以,他对周寺村有着不一样的感情。高中毕业后,他想都没想就回到了村里。
1975年,当时的公社书记找他谈话,想推荐他上大学,当时他正在参加村里的水利工程,为村子搞建设,他说,还是把指标给别人吧,我先为村里做点事。80年代初,妻子作为下乡知识青年回城安排工作,劝他一起回城,但看到生活依然贫困的乡亲,他毅然留在了村子里。尤其是,1985年他被选上村支书后,他更是为了村里的建设操碎了心。90年代中期,他正在帮村里发展温棚蔬菜,在县城做生意的妻弟劝他说,回城和我一起干吧,保证每年不少你5万元!他说,你好好干吧,发了大财,多帮我一些,村里群众建大棚正需要钱!面对高额收入的诱惑,他还是选择了周寺村。
努力就会有收获
1994年,周寺村在他的带领下,开始发展温棚蔬菜生产。一开始,群众不理解,他就一家一家的做工作,先干部,再党员,再群众。为了让群众更放心,他就在村子里实行干部包片责任制,村干部从建棚到育苗一包到底。就这样,1994年他们全村建起了128座温棚,获得了每棚3000元的收益。1996年发展到618座,加上小拱棚、露地菜,全村种菜面积超过1200亩,亩均收入超过5000元。村民吕新高原来是业余剧团唱帝王戏的,听了刘玉喜的劝说,就和老伴儿一起搞了一个温棚,两年收入一万多元。他老伴笑着说,当皇帝跑一年,只够吸烟和秤盐,支书叫咱搞温棚,二年时间治了穷!
当然,发展温棚蔬菜过程也是一路辛酸。1994年的夏天,连续两个月的雨,让大棚里的西红柿烂了一半,群众刚刚燃起来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有的村民情绪激动的说,大棚大棚真不中,蕃茄烂了一大坑;有的说,不想干非让干,逼着老公鸡来下蛋。他跑到河南农大问专家,专家说,今年天气反常,可以种西葫芦。他把专家的意见告诉群众,有的说,啥西葫芦,扔给猪都不吃!他们决定和群众签合同,到时如果西葫芦每斤卖不上5毛,村里按5毛全部收购。后来西葫芦上市时每斤卖到3块多!一下子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大家也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由此,他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事迹被当地群众百口相传。为此,1996年,新蔡县委组织部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大棚支书——刘玉喜》在河南电卫视台《时代风范》栏目播出,在农村引起强烈反响。
现在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村办企业成了周寺村的三大支柱产业。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019元,村集体收入41万元。
积极改善居住环境
村子里有了钱,刘玉喜接着琢磨的就是咋样让乡亲们生活的更舒心。2003年,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他邀请驻马店市规划局对村子进行统一规划,制定了“二六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方案,即:两条街道(沿驻新路两侧街道和中心区长1000米、宽20米的南北街道),六个中心(行政教育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农工商贸中心、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居住中心),六个基地(1000亩的温棚蔬菜基地,300亩的杂果花卉基地,2000亩的优良品种间作套种基地,庭院种养加工开发基地,沿驻新路两侧300亩的养殖小区建设基地,沿新村四周占地300亩的食用菌种植加工基地)。
在新村社区建设上,采取“四统一”,即统一定点到户、统一图纸、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管理,确保社区整齐有序,错落有致。新社区按照规划建设可节约土地700亩。目前,社区已入住到户85%,。他村也由昔日的“穷乱村”、“三靠村”成为全省个新农村示范村之一。省市多家媒体以《天中第一村——周寺》和《变迁》为题,对他们村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真心对百姓好
当了30年的支书,刘玉喜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群众都是善良的,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你从心里对他们好,他就对你好,他就不会忘记你”。村民组管继从得了食道癌,他大年三十去看望,一家人正在哭,他劝管继从好好治病,并自己给他家拿了100元钱。走时他的儿子说:“我正要去找你呢,没想到你来了。”村民马长友家去年发了火灾,一家人陷入困境,他赶到现场后,当即与村干部研究从村里解决500元,他本人也捐款100元。今年春节,马长友拿着土鸡蛋专门到他家拜年,表示感谢。村民谢保国,一家4口人,1个是80多岁的老太太,1人是重病号,2人的智力不健全,生活极其艰难。每年,他都会去看望他们,自掏腰包给他们送钱送物。老太太激动的流下了眼泪,一个劲地说:“大过年的你还想着俺,大过年的你还想着俺……”
打铁还要自身硬
周寺村每年收入40多万元,但是刘玉喜从来不花村里一分钱,开支全部按村里的制度办,确需在村里吃饭,都是一碗端。办事公开,从不搞暗箱操作。早年,村里有个轮窑厂要承包出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的价格为1.5万元,他实行了公开招标,后来竞标到7.5万元。去年村里有一部分树木需要处理,评估价值3.4万元,他的表妹、堂弟都想买,但是他都一口拒绝了,进行公开招标卖到了5.36万元。
他当村支部书记三十一年零两个月里,他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有拿过村里的一分钱,没有利用职权占过村里的一点便。“当支书首先要有个志向,为什么当,怎样当,以后留得什么。要摆正是为个人还是为大家的关系;不干时不能让多数村民骂娘。”这是他说的话,也是他认的理儿。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