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01 22:23 | 来源:中国好人网 2016年8月 | 查看:1225次
人物故事:
中国(常州)第25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共21名队员,成立于2013年6月。
在两年的任务期中,中国(常州)第25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坚持“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圆满完成了援非医疗任务,累计门诊93504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158例,手术7122台,各类医技检查报告49846人次,服务当地民众超过5000人次,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病患的高度赞誉。
2013年,中国(常州)第25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根据当地需要,抵达桑给巴尔后,分成两个支队,分别服务于桑岛和奔巴岛。
桑岛分队工作所在的椰树总医院是桑给巴尔最大的公立医院,但医疗条件非常简陋:无影灯只有2个灯泡亮,灯臂和手术床生锈,电刀漏电,术中时常停电、断氧,药品和器械严重短缺,队员们不得不拿出“三头六臂”的本事,也因此,一台手术、一次抢救不但费时、费力,更费心。在奔巴岛更是如此,中国医生几乎承担了长老医院的全部诊疗工作,一名队员顶一个科室,一支分队就是一家医院。
当地居民信任、依赖中国医疗队,如果中国医生放弃对他们的治疗,大多数人就只能回家挨日子。来自市三院的耳鼻咽喉科医生钱俊勇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右侧额部隆起伴眼眶胀痛不适半年,体检和CT检查诊断为额窦骨瘤,并且骨瘤已突破额窦突入眼眶约1厘米。
“只能手术,但这种手术别说当地没有开展过,国内也不多见。在国内我们可以请知名专家会诊或转院,但是在这里,医疗队就代表了相关领域的最高权威、最高水平,如果我们不处理,病人就只能回家继续忍受病痛、甚至丢掉性命。”钱俊勇说。他决定和队友、眼科主治医师王旭辉一起,为病人一搏。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尽管已做好各项准备,手术中还是遇到电钻不能使用、骨凿无法凿裂骨瘤、瘤体比预想更大等问题。“我们边商量边进行,一点点凿除骨瘤周围骨质,最后,完整分离并取出骨瘤,整整用了两个半小时。”钱俊勇说,成功的喜悦无法言喻。
两年来,医疗队累计完成门诊93504人次,住院病例20185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158例,手术7122台,麻醉3583人次,针灸17498人次,各类医技检查报告49846人次,下乡义诊8次,服务当地民众超过5000人次,
帮助椰树总医院建立“中国医疗队消化内镜中心”、帮助长老医院建立“中国医疗队创伤中心”,是医疗队援非期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此前,桑给巴尔当地病人如果要做内镜,必须乘船或飞机去达累斯萨拉姆,但这不是普通百姓所能负担的。当地群众对消化内镜中心的期盼可想而知。然而中心创建工作却是无比艰辛的。“在这里办事,效率很低。好不容易选址准备重新装修,当事人却要去朝圣,离开一月多,只得重新找人;辗转之后,室内水电空调还是一样没落实……”创建主要成员、来自市一院的孙克文感慨万千。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内镜中心胃镜、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还是开展得如火如荼。运行两年,胃肠镜诊治超过1000例,其中不乏“桑岛第一例”。中心的成立还带动了其他一批相关科室的发展,比如,消化内镜检查少不了病理诊断,医院为此专门成立病理科,意味着对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在奔巴建设的“创伤中心”也开创了奔巴医疗卫生史的先河。奔巴岛盛产丁香,世界上45%的丁香都来自此地。然而因为常常要爬到高高的丁香树上采集作物,不少人跌落后致骨折。长老医院60多张床位,经常有1/3躺着骨科病人。
“一些严重的骨折病人无法治疗,以往必须转到桑岛或坦桑尼亚大陆。‘创伤中心’建立后,不仅岛民们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当地骨科创伤专业医护人员的培养也多了一个载体。” “创伤中心”创建成员、市二院骨科医生郁忠杰由衷感到高兴。中心还创造了一系列当地医务人员眼中的“奇迹”。在当地人看来“没得救”的破伤风病人,“中心”边摸索边治疗,6例病人中成功了4例,患者出院时,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并和中国医疗队员击拳相庆。另一种当地医务人员认为需要截肢的小腿骨折合并皮肤缺损感染,通过精心治疗,也完全治愈出院。
依托两个中心的优势,医疗队还在有限条件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开展新技术,多例手术填补当地医学史上空白。这些技术展示了中国医生的实力,确立了医疗队在受援医院的地位,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赞誉。
医疗队队员们深知,除了亲力亲为诊治各类病人,更为重要的是培训当地医疗人才,这样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为此,医疗队员总是和当地医生一起查房、同台手术、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临床传帮带,手把手的教他们技术,把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眼科医生每次手术都要精心挑选合适的病例带教助手,泌尿外科医生用报废的膀胱镜、以纸盒模拟腹腔让助手感受腹腔镜技术。在一次次的耐心指导下,助手们的医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队员们还和当地医学院合作,义务为桑给巴尔医学院学生授课,为他们编写英文教材,为培养医学人才贡献力量。这项工作是医疗队探索、创新援外模式迈出的坚实一步,走在全国援外医疗队的最前列。
队员们还受当地最大的ZBC电视台邀请,开展电视健康讲座,把预防疾病的知识传授给当地民众,广受好评。
2014年6月,援非队员家属奔赴桑给巴尔探亲。抵达当晚,全队63口人一起吃笃烂面。因为放了很久,挂面已经发霉,需要先焯一遍水,然后再放入鸡汤和白菜烹制。这成为队员们和家人分别一年后吃的第一顿团圆饭。
探亲期间,医疗队还收到两次礼物,分别是领馆送的豆腐和当地华侨送的韭菜。“粗壮的韭菜掐上去很费力,可想而知有多老,但队员们还都舍不得多掐掉点根剥掉点老叶子……”市三院耳鼻咽喉科医生钱俊勇的妻子周安后来在博客中这样写道。这些在国内根本看不上眼的韭菜,已经是当地非常难得的好东西了。
业余时间,队员们垦荒种菜。从国内带去的菜种在奔巴岛上派上了大用场,有十来个品种成功种植,既弥补当地供应的匮乏,也节约医疗队的开支,同时还省去外出买菜开车40分钟的不便。
面对孤独、面对病痛,队员们抱团扛过。正如队长、来自市一院的心内科医生刘亚平所说:“走得快,一人走;走得远,一起走。”这位不惑之年的医生,犹如学生时代的班长,对全队人在桑岛的生活、工作,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变着法儿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即便是在离家如此遥远的地方,也让大家的生活有滋有味。
两年,700多个日夜,医疗队无私奉献在桑给巴尔,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护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得到桑总统府、卫生部、受援医院和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这是个人的荣誉、团队的荣誉,更是国家的荣誉。
中国(常州)第25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曾荣获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