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18-05-26 10:01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年05月08日 07:38 | 查看:1273次

作者:李晓峰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各民族文化

  将“美”的标准提升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建构更高质量的新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为本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确保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有效增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机活力。

  从长远和根本上看中华民族大团结,必须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共同体意识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需要不断展开中华民族文化寻根和文化建构的有机互动,需要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在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走向自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血脉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始终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交汇、交融、交流;一个主导趋向,就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不断加深,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实力不断壮大;一个最终结果,就是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血脉,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思想财富。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发展历经5000多年沧桑岁月,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随着华夏族“滚雪球”式的壮大,伴随着农耕文化的进步,至夏商周三代初步形成了以礼仪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为代表的开放多元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全面体现在哲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天文、军事、医药等方面。与此同时,在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对抗与交锋中,其他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特别是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的汇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结构类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也从未间断过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借鉴。

  其他民族对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吸收、借鉴与接纳,有力推进了本民族文化发展。如,辽代契丹族学习汉语,对唐宋典章制度的借鉴,对孔子的尊崇;蒙古族、满族、回族以及南方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借鉴,都有生动的案例。而中原地区汉族也广泛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唐以后“胡乐”对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完善等,意义和影响都为历史所见证。同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文成公主跋涉“唐蕃古道”,把中原文化的火种播入雪域高原,大批藏族子弟也沿“唐蕃古道”赴长安研习汉学,成为汉藏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契丹后裔耶律楚材的儒学修养深厚,不仅将儒家治国理念融入蒙古治国理政方略,而且深谙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两种文化的交融作出了历史贡献。

  由此,中华各民族血缘基因也呈现出以本民族基本血缘为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图谱。范文澜曾用黄河之水从星宿海一路吸纳无数溪流而成浩荡之势,形容汉族血统构成的复杂性,“谁也不能取一杯黄河水说这是星宿之水”。汉族如此,其他民族也是如此。这是由中华各民族自古至今共同的生存空间、共同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决定的,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决定的。正是在祖国的这片辽阔土地上,形成了中华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血脉。

  历史证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积极、主动的交融与借鉴,将共同推进民族关系高度融洽、民族文化高度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造性继承这种历史血脉,创新性延续这种历史血脉,是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在如何处理各民族文化关系问题上,费孝通提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并将之视为“天下大同”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继续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同时,还要从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赋予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要将“各美其美”强调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权利,提升到每一个民族都有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的高度;要将“美人之美”从倡导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提升到促进各民族文化共生并存、共同发展的文化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还要提升“美”的品质,无论是“各美”之“美”,还是“美人”之“美”,都应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共同体这一概念,承认和强调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和结构关系。但是,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应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体。新时代“各美其美”首先要求各民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甄别,在此基础上,发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为中华文化增益补阙;同样,“美人之美”也应对“尊重差异”进行袪魅,要以是否优秀和能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为价值标准,对不美之“美”说“不”,这样才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例如,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本身就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萃取和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基因。而与之相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陈旧观念,无疑都在剔除之列。审视其他民族传统文化,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而,面对新时代人们丰富的文化诉求,如何完成好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要求我们在兼顾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等方面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诉求的创造性转化路径,进而既实现对传统文化“材料”的保存、保护,又从中汲取研究和相应的文化价值。

  因此,如果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事实、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那么,将“美”的标准提升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建构更高质量的新时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为本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确保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有效增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生机活力。

  共有家园,共同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旨归

  中华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血脉的创造性转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创新性发展,最终体现在共有精神家园要共同建设的理念和行动上。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归宿,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理想和共同信念,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明确具体的指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须由各民族共同建设。能否激发各民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热情和创造力,成为问题的关键。

  要“讲清各民族的历史”,既要肯定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又要指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充分阐释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历史,挖掘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尤其重要。

  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的民族直接从奴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民族与党和国家一起,共同面对和战胜了各种挑战,积累了宝贵经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少数民族一个不能少”的思想,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成为培育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作。

  要提炼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充分挖掘和汇集各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具有重大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本质上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正是这种民族生命力的高度自信。各民族文化自信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因此,不能离开各民族文化自信的提炼、汇集来泛论中华文化自信。只有积沙成塔、涓流汇河,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铸得更牢。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首席专家、大连民族大学教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