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5 16:1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6月 | 查看:1007次
人物故事: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26年来她周而复始做着一件看似简单而繁琐的事,做饭洗衣,打整料理这些残疾的孩子们,然而却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郭改然,女,原平市人,1955年4月出生,山西省原平市楼板寨乡西庄村村民。
1989年初春,在看望儿子(当时在40里外县城上学)的路上,听到了路边被弃女婴撕心裂肺的哭声。一番心理斗争后,无私的母爱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路边拾遗”抱养了第一个残疾婴儿。同年夏天,在原平市医院的大门口又拣回一个双目失明并患有脑瘫的小男孩。那一年,郭改然34岁。
两个残疾儿童进家后,本来拮据的七口之家更是捉襟见肘,体弱多病的公婆、上学的三个儿女,仅靠丈夫的工资和我种的十亩山地为生。两个残儿不仅需要与日俱增的奶粉喂养,还需要三天两头的医药检查护理,更为繁忙的是日常喂养。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年迈体弱多病的公婆,又要为在2里外乡中和小学上学的两个孩子做饭洗衣,还要耕种五亩山地,同时起早摸黑地喂养两个嗷嗷待哺的残疾婴儿。不久,在村下乡的干部得知情况后向民政局反映,对两个残疾孤儿给予生活补助。随后,我又陆续抱回两个,民政局送来两个,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成员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共收养残儿36名,现有17人,被其它人收养9人,夭折10人。
回想过去,一间15平方米的农家小屋,时时弥漫着被病痛折磨的残儿的哭叫声,脑瘫残儿卧床不起、智障残儿不懂人事、失明肢残儿童生活不能自理、新生残儿的特殊护理、病儿的治疗、护理......,洗衣、做饭、休息,照顾公婆、辅导自家孩子的学习,生活乱成了一锅粥。在化肥厂当装卸工的丈夫不得不辞去待遇很高的工作,和她共同料理“全家”的饮食起居。残疾儿童的吃喝拉撒全无规律,喂养起来很艰辛。然而,最让人感到无助的还是孩子们的生病期护理。比如,痢疾、感冒,如有一个生了病,其他残童无一幸免,全部互相传染。这样一病就是一个月左右,孩子们被病痛折磨着,她和丈夫跑前跑后,晚上你要吃药,他要喝水,有的还哭着让抱。尽管她们为残疾儿童千方百计地进行治疗,但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再加上有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患有绝症,26年来已有10个小生命象秋天落叶般在她的怀里凋零。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看着自己亲手喂养的小生命在自己的怀里闭上眼睛,她和丈夫的心在滴血,悲痛难忍。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们生前被父母抛弃,却也在慈爱的养父母怀抱里度过了短暂时光,享受了生命的快乐。
常年累月的睡眠不足,终使她积劳成疾,常感到心慌气短,饮食不思,好几次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家里只有靠左眼无光、右眼2000多度高度近视的丈夫来料理,屎尿经常粘在他的脸上、手上、衣服上。在医院的日子里,她日夜挂念20多个孩子和丈夫,待病情稍有好转,就一再请求医生出院。临走前,主治医生一再叮咛说:回去后,不能继续看护残儿,不然你的生命将越来越短暂。然而,当她一踏进家门,孩子们滚的滚,爬的爬,“妈妈回来了”便叫着蜂拥而来,有的紧紧地贴在背上,有的扒在脸上亲吻,从医院带回的“好吃的”,孩子们都争着喂我和丈夫,胜似分开几年。她轻轻地抚摸着孩子们,泪如雨下。
26年如一日,郭改然重复着“喂奶、饮水、换尿布、倒屎、擦屁股”的操作规程,这边哭,那边笑,放下这个,抱起那个,手臂上抱的,怀里坐的,抱腿的,环腰的……繁琐而忙碌的生活伴随着每一天,自己不梳头不洗脸的日子十有八九,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尽管这样,看着残童一天天长大,她心里总是暖乎乎甜滋滋的。间陋的农家小屋演绎着超越血缘的亲情,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由17名残童组成的特殊大家庭,使36个被生身父母遗弃的残疾儿童重新找回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无广博的母爱。
得知她的感人事迹,杭州电视台青年记者苏佳明翻越千山万水,于2010年元月份进行了实地采访。之后,杭州“花儿基金会”捐款21.8万元为她家在村里购置了“花房”。目前,孩子们已经住上了购置的新房。原平市民政局每月发给每个孩子1060元生活费,房子宽敞了,日子不紧巴了,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在她和爱人的感召下,儿子、儿媳也逐渐进入角色,几个长大的孩子也已陆续上了小学,每天接送上下学。其余不能到学校的,由她的儿子亲自执教,在家里办起了幼儿园。如今,所有残童都能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尽享儿时乐趣,争取让他们长大后自食其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26年来她周而复始做着一件看似简单而繁琐的事,做饭洗衣,打整料理这些残疾的孩子们,然而却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关注。2009年原平市妇联和总工会授予“和谐家庭”光荣称号,2010年忻州市妇联授予 “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被评为“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并荣幸地出席了颁奖晚会,2012年被原平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
来源:山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