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5 15:1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6月 | 查看:778次
人物故事:
从22岁担任村干部到去世的近40年里,他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关心群众疾苦,带领群众致富,深受村民拥护。特别是近些年,鲍振平带领村民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植,调整农业结构,不仅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还使朱庄村从镇里的“后进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鲍振平,男,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界首市人大代表、王集镇朱庄村党总支书记,因工作积劳成疾,于2014年2月6日去世。鲍振平去世后,阜阳市书记于勇特意看望了其家属,阜阳市委决定追授鲍振平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在全市开展向鲍振平同志学习活动,人民网等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了采访。
3月26日,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上百名村民自发地来到一栋农家小楼前,悼念这栋小楼的主人——去世不久的村党总支书记鲍振平。这天,是鲍振平去世的第49天,民间俗称“七七”,人们聚集到这里,悼念心目中的亲人、带领大伙致富的当家人。
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
一个多月过去了,朱庄村村室悬挂的鲍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会名单上,鲍振平的名字依然保留着,谁都不愿意去改动。
“抬起头,往鲍书记的办公桌一看,总感觉他还坐在那。“一提起鲍振平,村党总支委员朱廷发就忍不住流下眼泪,“我们都不相信,那个大大咧咧、爱说爱笑的老书记,现在居然不在了。”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是为村里的事操劳死的。”时至今日,朱廷发依然清晰地记得鲍振平最后一次工作时的情景。
1月25日晚,村“两委”干部会议上,正布置工作的鲍振平,较往常有些不一样。“脸色铁青,声音沙哑,最后是边说话边喘气,像拉风箱一样。”朱廷发说,后来才知道,此前鲍振平因身体不适,在界首市医院连续吊水十多天,一直未见起色。医生劝他住院观察,但他以春节临近、还有很多工作未安排为由,执意要去上班。
“老鲍总有办不完的事。”王集镇镇长桑起回忆起与鲍振平打交道的日子,十分伤感,“他是我办公室的常客,修路、安路灯、装自来水……两三天就得来一趟。”1月26日下午,鲍振平因病情加重,不得不到镇里请假。“当时他路都走不稳了。他向我保证,等把病治好了就立即回来工作。没想到,这次却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桑起说。
1月27日,鲍振平前往深圳治病,经深圳北大医院检查,他不幸患上了脑椎动脉堵塞。2月6日,鲍振平经抢救无效去世,离开了他时刻牵挂的朱庄村。
让每寸土地都流金淌银
近日,走在郁郁葱葱的麦田中,朱庄村村民徐文彬感慨良多。59岁的他,在去年秋天收完玉米后,以鲍氏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的身份,承包了本村100亩连片田地,“种了一辈子的地,这次种得最多,也最有干劲。”
徐文彬的干劲来自哪里?来自鲍振平牵头发起的土地流转“整村推进”。2012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成立了鲍氏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规定,参与流转的村民,每年每亩地可从合作社得到800元,或午秋两季各400斤粮食;承包土地的合作社股员,可以从收益中分红。在他的努力下,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高涨。目前,合作社55户入股社员带动了1060户村民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流转土地3980亩,约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
整村推进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方便了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管理,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以小麦为例,朱庄村这两年平均亩产在1000斤以上。另一方面,以合作社为平台集中采购农资,每亩每季可节约成本三四十元,全村一季就能省出9万多元。
土地流转只是第一步,鲍振平深知只有调整结构种植经济作物才能让乡亲们真正富裕起来。
在朱庄村一处连片大棚内看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鸡腿菇,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这个蘑菇大棚就是鲍振平学习外地经验,带领合作社社员搞起来的。”皮肤黝黑的田振达指挥着村民将鸡腿菇装箱,抬到车上。他并不是朱庄村人,而是鲍振平去年从山东请来的技术员。
田振达说:每斤鸡腿菇能赚7毛钱,一个占地半亩的大棚年纯利润有2万元。
“种鸡腿菇收入那么高,大伙做梦都没有想过,鲍振平却让它成为了现实。”正在采蘑菇的鲍氏种植合作社社员鲍振华说,大伙都知道,鲍书记有个梦想,就是让朱庄村每一寸土地都流金淌银。
“今年,鲍书记打算推广小麦套种花生技术,将收益从原来每亩1000元提高到2000元。他还准备采购几套大型农用机械,降低人工成本,同时建设高淀粉红薯基地。”鲍振华说,虽然现在鲍书记离开了大家,但乡亲们依然会按着他指出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百姓冷暖放在心上
走进鲍振平的家,最显眼的是一张全家福。照片上,他和妻子抱着儿子,笑容满面。在照片下方的桌子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十几本工作笔记。
记者翻开笔记本,上面满满当当地记载着他的工作计划:2007年10月9日,李秀苏家,研究新村规划;2011年8月25日,村室,研究计生工作;2012年3月14日,村室,研究土地流转……
“他的心全都记挂在乡亲们身上”、“村里2公里的水泥路,是鲍振平争取的村村通项目”、“村道两旁耸立的路灯,是鲍振平提议大伙共同出资安装的”……记者问起鲍振平生前的事迹,村民们个个都有话说。
鲍振平的妻子朱月华回忆起鲍振平的一个工作细节:鲍振平生前,每天出门前,她总会在他口袋里放点钱。然而,当他回家时,口袋里却总是空空的。大大咧咧的鲍振平告诉她:钱都是自己花掉了。
“我知道,这些钱很多都是花在了乡亲们身上。”朱月华说,这些年来,鲍振平常常自掏腰包,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奉献爱心。尽管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对于丈夫的行为,她却非常理解,“乡亲们常说老鲍好,我心里也为他感到高兴。”
67岁的徐月兰是村里的困难户,丈夫去世,儿子双腿残疾。鲍振平时不时往她家送去米面、蔬菜。徐月兰至今还记得鲍振平对她说的话:“我平时比较忙,不能天天去看你们,要是有啥困难,一定要告诉我。”
80岁的杨凤兰独自一人居住,鲍振平经常到她家里帮忙干点杂活儿。逢年过年,鲍振平总会拎着礼物,到她家看看。听到鲍振平去世的消息时,杨凤兰痛哭了一场,她早已将他当成了亲人。
在鲍振平的坟的周围新栽下了成片的经果木。村民们说,发展经果木种植,是鲍书记生前的愿望,尽管他走了,我们也要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来源:安徽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