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4 15:4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年6月 | 查看:1207次
人物故事:
陈洁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女子。但是,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因为她利用短短1年时间,从零开始,在她的家乡铜梁县福果镇办起了“铜梁龙绣”这一微型企业,将“铜梁龙绣”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做得有影响力,并将龙绣产品远销巴西、美国、日本等国,带动了4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就业致富。陈洁之所以能够用一根绣花针绣出一片新天地,不仅是因为龙绣产品的绣工精美、富有创意,还因为陈洁的诚信经营、服务优质。
“没有钱了,就用信用卡透支取钱给绣娘发工资”
2011年年初,陈洁在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后,产生了“重拾龙绣技艺,制作文化产品,弘扬铜梁龙文化”的想法。而龙绣是一种文化产品,没有会龙绣技艺的人,龙绣则无从谈起。因此,人是制作龙绣最重要的因素。
“要制作龙绣作品,必然有绣娘。”陈洁说,但铜梁很难找到绣娘。于是陈洁在民间四处寻访,终于找到几位精通龙绣的老艺人。陈洁高薪聘请这几位老艺人当老师,租房子、买针线、白布、缎子、架子等,在福果镇办起了免费培训班,说服一批留守妇女进培训班学习。绣娘先是在白布上练习龙绣技艺,熟悉龙绣技艺后便开始在缎子上制作龙绣作品。
“前期投入很大,而且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绣娘们开始绣出的作品质量不好,不可能拿出去卖给客户。”陈洁说,为了鼓舞绣娘的信心,绣出更好的作品,她按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给绣娘们计件发工资。为了激发绣娘的创作热情,陈洁甚至编织善意的谎言,告诉绣娘“你们的部分作品已经卖出去了”。其实,最初很长一段时间,绣娘们的作品因为质量不高一件都没有卖出过。
“从一开始我就清楚,龙绣是一种文化消费品,最初能接受的它只是少数人。要让更多人接受并打开销路是需要时间的。”陈洁说,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撑下去。然而,支撑的过程比预想中的更艰难。最艰难的便是资金周转不过来。“我最艰难的时候银行账户里只有91元。为了不拖欠绣娘的工资,我先用信用卡透支取钱给绣娘,再想办法还信用卡上的欠账。我用这种方法给自己争取时间。”
陈洁的话从绣娘们那里得到了证实。来自江津区珞璜镇的19岁的彭琴告诉记者,陈洁即使在最困难时都没在绣娘面前叫过苦,也没在绣娘们面前提过资金周转困难的事,从来是在每月10日按时发工资给她们。
“没有挑剔的顾客,只有不完善的产品和服务”
陈洁的坚持是有意义的。渐渐地,知道“铜梁龙绣”的人越来越多,“铜梁龙绣”渐渐打开了销路。后来,陈洁的龙绣刺绣加工厂成功申办注册了微型企业,绣娘增多至40余人。2011年8月,陈洁在铜梁淮远古韵商业街租下一间古色古香的门面作为绣坊,让龙绣作品有了更好的展示和销售平台。
2011年8月底,龙绣绣坊来了一个特别的顾客。说他特别,是因为这个顾客姓“柘”。“柘”姓顾客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洁,希望在他要的龙绣作品上绣上这个“柘”字。陈洁花了一番心思,做出绣稿给“柘”姓顾客看。“柘”姓顾客表示很满意,签下了订单,叮嘱陈洁照绣稿做,不要再改动。
陈洁和绣娘们一起努力,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将“柘”姓顾客订做的龙绣制作好了。“柘”姓顾客看到成品,却提出一个意见:“你们怎么搞的?居然把我的姓‘柘’字绣成了‘拓’字。”表示不满意这个成品,要求重新制作。陈洁觉得很委屈,因为成品是完全按照绣稿绣的。绣稿上的“柘”字本来是毛体,看上去有点像“拓”。但陈洁没有和顾客争论,而是和颜悦色地与顾客商量,“不用全部重做,只把‘柘’字改得更像‘柘’字就行了。我们保证不影响成品质量。”最终,陈洁和绣娘们把“柘”字改成了顾客满意的样子。
2011年9月下旬,陈洁接到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订单——安居镇政府需要5幅规格为40cm×60cm的龙绣作品作为“首届安居古城江畔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的纪念品。该旅游节的开幕时间为10月15日,龙绣作品必须在20天内完成。
“这个订单来得很突然,工期紧,要求高。安居镇政府要求以铜梁书画家秦盛阳的素描作品为绣稿,所绣出的作品既要有安居本土文化味,又要不失秦盛阳的本意。”陈洁说,为了在20天内绣出高质量的作品,陈洁首先与书画家秦盛阳进行沟通,了解其素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征,并听取其意见建议。然后,陈洁与绣娘们共同努力,抛开其他事务,加班加点,终于如期完成了订单。在收到龙绣作品时,安居镇党委书记刘劲松表示“绣得很精彩,完全出乎意料”。
“顾客满意,我就觉得一切辛苦努力都值了。”陈洁说,在这一年里,她接待过各种各样的顾客。“在我看来,没有挑剔的顾客,只有不完善的产品和服务。我相信,只要我诚实守信,不断追求完美,顾客就会越来越多,铜梁龙绣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来源:重庆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