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8 14: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4-24 18:07 | 查看:1424次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庖田村73户村民助人为乐、敬老孝老
这是一块并不起眼的木牌:质地不过是最为常见的杉木,表面平整不一地贴着透明胶,由于常年使用,早已黯淡无光,甚至还沾染不少油迹,上边密密麻麻的名字也已经模糊。
但对于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庖田村的孤寡老人姚祖纯来说,这块木牌却与他晚年的幸福息息相关。这张木牌记录着庖田村民十余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偏瘫五保老人姚祖纯的日日夜夜,也记录着姚祖纯老人的幸福生活,它演绎了一段助人为乐、敬老爱老的佳话。
孤老不“孤” 长达十年的“全村总动员”
“老人家,吃午饭喽……”中午时分,躺在床上的姚祖纯老人被一阵熟悉的声音叫醒,同村村民粟万胜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进了门,把老人从床上扶起来,一边招呼着,一边把饭菜摆在床前的桌子上。类似的场景,近十年间,每天都在这个深山侗寨里上演着,这里的侗胞们早已把照顾姚祖纯老人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说起姚祖纯老人,村里的每个人都是一番感慨。姚祖纯老人今年71岁,无儿无女,独身一辈子。年轻的时候还好,自食其力,温饱不成问题。然而,随着老人年岁的增长,生活自理的困难越来越突出。
2001年底,一向很少生病的老人病倒了。尽管村民们忙着帮他请医抓药,但效果并不明显,老人从此偏瘫在床。
老人一生病,吃喝拉撒都成了难题,身边又缺个亲人照顾,咋办?村民们急坏了。村干部召集大家商量,决定:每天由一户人家轮流照顾姚祖纯老人,每家每户每天轮流给他送三餐饭,党员和村干部们要多做一些,帮他理发、刮胡子、洗澡。
为能让每家每户都记住自己的“值日”时间,村民们一合计,特意做了一块牌子,上边写好村里各家户主的名字,每天轮流,牌子传到哪家就由哪家送饭。
这一送就是十年。十年里,最开始做的纸牌用烂了,就换成塑料牌,塑料牌用坏了,再换成木牌,第一块木牌用坏了,大家又照做了一块。为了更经久耐用,还有细心的村民仔仔细细地贴上好几层透明胶。而随着村里户数的增加,牌上的名字,也从最初的69个增加到如今的73个。
在村民们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2008年起,原本偏瘫的老人,居然可以下床活动了。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可以出门到外边,晒晒温暖的太阳,脸色也渐渐红润了。
敬老乡风 侗寨薪火相传
这些年来,村里的人家都憋着劲儿比赛着给老人的好饭好菜,好多人因为当天要给老人送饭,还特意走上几里路到镇里买新鲜的猪肉。村民们不仅在饭菜质量上比赛,在送饭时间上也都相互比较。农忙时候,可能有些人家送饭晚了点,自己心里也会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习惯,甚至忙得自己顾不上吃,也会记着准时给老人送饭。
这份朴素的乡风,让侗寨新一代深受感染。村里的年轻媳妇赵燕从三年前嫁到庖田村的那天起,也加入了送饭的队伍,这让村里的老人们颇感安慰。
事实上,庖田村的村民们所打动的,并不仅仅是十里八乡的乡邻们,他们的故事早已通过网络,传出大山,打动着大山之外的万千网民。在介绍庖田村故事的网帖后边,总有不少网友跟帖表示“感动”,表示看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更有网友评论认为“‘兰香何惧在幽谷’。虽然这是发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的小故事,但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刻的意义,大爱,并不分地域……”
面对外界的赞誉,村民们的生活依然平静,村民们还是和以往一样给老人送饭,帮他做家务,和他一起在村中戏台的一个大屋子里,暖融融地烤火、煮茶、聊天、看电视……大家的爱心仍在继续。
来源:广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