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扎根大山深处的爱(图)

发布时间:2018-05-07 13:5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3-25 09:08 | 查看:1706次

1.jpg

双山子村坐落在泉巨永乡东南部,该村土地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均耕种土地2.5亩,10个村民组,500多户人家,因两座形状、大小相似的山紧密相连而得名双山子村。双山子小学坐落在喇嘛洞山的山脚下,四面环山,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小路凹凸不平,或沿群山崎岖蜿蜒,或循山沟河叉匍匐绵延,从村口到学校,缠绵十几里,建校62年来,这里培养出两个北大生、一个清华生。如今52岁的张宝华是这个学校里的唯一老师,默默无闻的在这里耕耘了30年,是名副其实的“山村教师”。

双山子小学是张宝华教师生涯的起点,他是村里面走出的高中生,1983年高中毕业之后,1984年参加了民办教师招录考试,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民办教师。在双山子小学一干就是30年,他说:“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渴望外面的世界,用知识改变命运是大山里每一个孩子的唯一出路,我是本村人,为了山村的教育,为了山村的孩子们,我应该无怨无悔的扎根在这大山里”。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带着儿时的梦想,带着一辈子割舍不下的教书梦,把一个个孩子陆续送出大山,他却依然坚守大山里,因为从村口到出口,盘山路绵延十几里,雨天泥泞不堪,冬天雪重难消,附近大约十个自然屯的孩子们不得不转到离家更远但是路相对好走的十二吐莫小学读书。头发已经花白的张老师见证着山村小学的兴衰,从当初孩子众多,到2009年剩下四个学生、一个老师,到如今只剩下一个学生、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张宝华,按照现在的条件,张宝华完全可以到一个条件更好一点的学校去教学,他却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对大山里500多户人家的承诺。为了减少人们的负担,为了孩子们能够回到家门口的学校上学,张宝华每逢空闲时间就会拿起工具,到坑洼的土路上进行平整,从学校到村口,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勤劳的脚印。而今他最大的心愿:有条好走的公路,直通到学校,孩子们上学该多方便啊!

如今尽管只要有一个孩子,他依然坚持每天到学校上课,做到该有的课程一样都不少,作息时间也严格按照正常教学秩序执行。30年的教育生涯中,张宝华从过去翻山越岭步行,到后来顶风冒雪骑自行车,如今换了摩托车,但是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也要超过一个小时,一把被岁月磨亮的铁锹伴随了他30年。微薄的收入、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家庭生活,都没让张宝华退缩,几年来,他多次无偿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5名,资助资金5000多元。2010年9月,学校里只剩下张宝华一名老师和四名学生。学校开过3次家长会,但是只有吴佳同学由于家庭困难,付不起上下学接送的车费,不得不留在离家近一点的双山子小学读书。张宝华家有八十多岁的父母需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在北票市高中读书,学校环境不好,面对这样的环境和家境,张宝华也曾动摇过,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直透心灵的眼神,那是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是对大山外面世界渴望的眼神,张宝华还是决定留下来。2012年九月开学,只有小吴佳一个人来报道,虽然只有一个学生,但张宝华更忙了,每天都要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带着小佳昊前往学校。尽管只有一名学生,张宝华教学一点也不含糊,墙上整齐的贴着一张张红色标题、黑色手写体的规章制度。有“教师岗位责任制”,有“双山子小学规划图”,还有“教学常规”、“日课表”、“教学进度表”、“值周轮流表”。张宝华把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等课程全都开了起来,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破旧的国旗已经坏出毛边,但不出特殊情况,学校每天都会在清晨举行升旗仪式,清晨的阳光照在温暖的操场上,一面国旗,一位老师,一位学生,一首热血沸腾的国歌,成了喇嘛洞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除了正常的教学外,张宝华还要担负起校长、教导处主任、勤杂工等多重角色。尽管学校管理的所有事务让张宝华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但他似乎一直乐在其中,因为让他赶到欣慰的是,他教过的很多学生,到了乡里初中后,在考试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他也以自己教过的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就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

多年来张宝华不仅始终在教学成绩全乡第一,还多次被评为乡里的优秀教师、北票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骨干教师等称号。多家媒体听到张宝华的感人事迹后,先后数次来到这所山村学校采访,通过大篇幅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对张宝华老师的事迹进行专题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的赞誉。张宝华平淡的看待,他说“教书是我的职业,教好书是我的责任,因为我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做一个好教师,通过知识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

来源:辽宁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