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6 19:5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3-24 16:26 | 查看:1052次
拾荒老人“薛光甲”名叫黎开仕,73岁,现租住宜昌市点军区五龙社区。两间陕小的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废品,唯一的“家用电器”是朋友十多年前送他的收音机。每天的菜肴,就是摆放在墙角的几坛豆瓣酱、泡菜和豆腐乳。
1963年,支援“三场”(农场、林场、渔场)建设,他从宜昌到乡下一个农场工作。当时全国正掀起学习雷锋热潮,他便开始从点滴小事做起,帮助身边的人,用微薄的养老金和捡废品换来的钱,15年匿名向全国200多人提供资助。
一
“黎老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他,我肯定不会坚持到现在。”鄂州截瘫女汪情琴逢人就讲。
1995年初,刚怀孕的汪情琴晒衣服时不慎失足,从二楼坠下造成高位截瘫。后来丈夫又患癌症。为了治病,他们把楼房卖了,借住在一个废弃猪场里。2000年底,丈夫去世,年幼的女儿杨静便担负起照顾妈妈的责任。
2006年4月,小杨静撑起一个家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牵动了远在宜昌的黎开仕的心。从那时起,每到月底,汪情琴都会收到“薛光甲”的捐款,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五六百元,从未间断。6年来,老人的捐款已达1.2万多元。汪情琴深受感动,珍藏着每一张收款回执单。
去年,汪情琴凭这些单据才联系上“薛光甲”。当她坐着轮椅与女儿来宜昌当面感谢老人时,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从此,她便以“爸爸”相称,并多次拒绝老人的汇款,以至于老人后来委托鄂州当地媒体转寄。
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黎开仕到宜昌市枝江一渔场工作。当时渔场有多余的鱼塘,大家用来种植水稻,每人可以额外分一些粮票。单身的黎老就把这些粮票无偿送给一些吃不饱的人。
1976年,黎开仕回城到编织袋厂当工人。虽然每月只有26元的工资,但他经常给无衣过冬的儿童买棉袄,给精神病人送鞋子……
1997年前后,宜昌宣传李广佳的事迹(李广佳是夷陵好人,学雷锋标兵)。当时已病退在家的黎老深受感动,他留心媒体报道的困难人群,并以“薛光甲”(学广佳)名义一次次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养老金和卖废品收入,寄往远方。
宜昌市夷陵区龙泉一名小学生带着盲母捡废品维持生计,他购买崭新的被褥,上门探望。
今年3月8日,三峡晚报报道长阳一名贫困女孩患白血病住院,他带上200元钱,连夜送到医院,只留下“薛光甲”的名字。
他不仅先后资助了全国各地200多人,包括残疾人、自闭症儿童、贫困大学生等,还通过宜昌红十字会和慈善组织,向汶川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西南旱灾地区、智利地震灾区捐款……
三
一天上午,老人正站在一处小溪沟的桥头,用拐杖挑出村民随意丢弃的一件件垃圾。“我把这些垃圾挑出来,当火肥烧掉,免得弄脏溪沟和环境。”他说自己是个环保主义者:“报纸、瓶子、废铁都是四处捡来的,积攒起来拿去卖钱。旧电池有污染,我攒在一起交给环保部门。”最近两年顺便收集的废旧电池已经有五六斤了。
黎老介绍捡拾废品心得:长方体的酒瓶两角钱一个,圆形的只有五分钱一个;铁丝可以卖一块多一斤,铝片可以卖4块多……
他的听力不好,每次说话都要提高音量。小时候他腿部烫伤,经常因疼痛流泪,流到耳朵后,导致耳膜发炎,听力受损。上世纪50年代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老师,后来因听力不好改行。
老人现在一个人独居生活,有一个女儿在外地。他一个月退休金有1400多元,除去300元房租和生活开销300多元外,剩下的钱加上卖废品的收入,都给了有难处的人。“不算多,只怪自己能力不足啊!”老人感叹道。
在他手机里至今珍藏着一条短信:“只要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就不能把背向着人间的苦难。生命不息,助人不停,让别人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祖国处处有亲人。”
来源:湖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