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6 18:1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5日 05版 | 查看:3123次
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赵嫣一
本报记者 曹玲娟
2018年正值《共产党宣言》问世170周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日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图④,资料图片)以“致敬马克思”为主题,在馆长和专家的带领下,为观众专题讲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故事。
作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1920年8月第一版和9月第二版的《共产党宣言》在玻璃柜中静静展示(图②:《共产党宣言》原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提供)。细细观摩那泛黄纸本,依然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那份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革命火种。
鲜为人知的是,为了保护文物,如今展馆内陈列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是与原件毫厘不差的仿制件。而承担仿制这一重要任务的,是一位“80后”姑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的赵嫣一(图③,本报记者曹玲娟摄)。
传神制作考验耐心
赵嫣一的工作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物修复工作室在一栋普通居民楼里,虽然不足10平方米,也算得上闹中取静。
无影灯下,大大小小的毛笔、毛刷整齐排列,调色盘中墨色深浅不一,一台小型分色测试仪随时“待命”;桌上有根据文物原件打印出来的精细放大图像和色彩分析数据;右手边是带有通风装置的操作台;房间尽头处有带过滤架的水槽,专供清洗印染后的纸张……
赵嫣一身后的木制大墙上,正刷着几张“蓝头本”《共产党宣言》做旧后的封面,她拿起分色仪示范:“这几张是用来比对做旧程度的。每个人眼睛的感受都会不一样,肉眼觉得一样可不行,一定要用仪器一点点比对数据。”
1920年8月,第一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印刷出版。版本封面上印着马克思半身水红色坐像,被称作“红头本”。因为书名,当年9月更正后再版重印,封面上马克思像变成蓝色,也称为“蓝头本”。
如今,赵嫣一案头上,正摆着 “红头本”《共产党宣言》仿制件。乍一眼看去,几乎以为见到了原件。赵嫣一却笑:“还没完工呢,还是半成品。”“还能有什么工序?”记者不禁好奇。赵嫣一说:“打个比方,经常翻阅的书籍,书角必然会有更多磨损,这些我还没来得及做,还得用刷子一点点刷出来。”
文物仿制,需要耐心,从纸张到字体,从水渍到磨损,仿制件必须最大限度还原其沧桑感,做到“神形兼备”。更何况,这是在仿制《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精神的灯塔。赵嫣一自觉重任在肩,“仿制文物能够让更多观众看到,能够让文物有条件保存得更长久,真的很有意义。”
保护文物尊重历史
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无疑是必看展品。
为何要花费大量的力气来制作仿制品?主要还是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主任陈晓明介绍,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里,80%的文物都是纸制品。“展馆里的文物展出,一定要用灯光照明。无论是冷光还是暖光,都是有伤害的,时间长了都会影响展品的寿命。”
赵嫣一说,这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珍贵文献,大多使用机器制造的纸张,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含量较高。纸张寿命,一般在百年左右。如今,泛黄发脆已是普遍现象。
“目前最好的保护办法,就是进库房,在没有光照,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存放。所以,在展馆里,如果有多个原件,常常各原件轮流替换展出。如果是孤本,则是原件和仿制件轮流替换展出。这是业内通用的做法。”陈晓明说。
这也是更多展览的需要。以国家一级文物“红头本”《共产党宣言》为例,“目前全国发现的8月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只有11本,我们馆也是2006年才征集到一本,十分珍贵。”陈晓明介绍。“红头本”基本陈列里需要展出,6月份一大纪念馆即将举办的临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里也需要展出。于是,由赵嫣一制作最新的仿制本,成为现实的选择。
2014年,从复旦文博系研究生毕业入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时,赵嫣一接到的主要任务,是文物保护及修复。一年后,她接到新任务:仿制文物,用于替换展出。“原原本本仿制这些文物,既是对历史、对参观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文物预防性保护最有效的办法。”赵嫣一感慨。
仿制文物,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文物无损。“每次仿制前,我们都要仔细研究原件纸张纤维、油墨、印记等。《共产党宣言》原件十分珍贵,我们通过搜寻展柜底部,找到原件散落下来的零碎纸质纤维进行无损检测,确定纸张类型、材质和厚度,寻找合适的仿制材料。”赵嫣一说,不同材质纸张的纤维不一样,厚度不一样,做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同。
深受教育满怀敬意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管部的仿制工作,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比如,做仿制工作的,不能保管文物;仿制内容完全按规定进行而且登记在册;每一件用于替代展出的仿制品,都有编号;除需要展出的仿制版本外,其余全部销毁。
枯燥单调的文物仿制工作,在赵嫣一看来却是受益良多,“很多青年志士正是看了这本书,坚定了自身的共产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没有这本书,就没有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种感受,在仿制这本书的过程中,会特别清晰。你会觉得手中捧着的,就是一团革命的火种。”
在赵嫣一看来,仿制工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通过我们的努力,仿制文物能够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展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也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原件,即使过程十分枯燥,仍然是非常值得的。潜心研究每件革命文物的细节,更让我对先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的忠贞满怀敬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