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04 08: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5月02日 17版 | 查看:1579次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采访了几所法学院校、研究机构,探访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理论研究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绩。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学实践”请进来 “理论应用”走出去
本报记者 赵婀娜
“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春季学期学生干部工作会议上,学院各年级党、团支部书记、班长等学生干部表示,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组织、带头参与主题党团日、法律援助、基层扶贫、社区普法等活动,努力成长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青年法治人才。
北京大学法学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坚持重心下移,加强学科建设和基础性问题研究,将“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目标与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熟悉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过硬专业本领、丰富实践经验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面育人事业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潘剑锋教授说。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北京大学法学院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全力推进法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四大基础性工程。新时代,面对新的世情国情社情,北京大学法学院引领时代学问新风,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率先提出法治本土资源理论、刑事一体化理论、经济法的国家协调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对我国法治实践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一年中,北京大学法学院一方面积极引入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通过课程改革把“实践教学”请进来,切实训练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理论应用”走出去。最高人民法院首批法律研修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侯猛教授在研修期间参与了《法官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研究工作,他表示:“研修学者的工作使我从内部视角对法院组织、法官管理和法院的运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夯实巩固现有优势,不断充实完善师资队伍,扎实推进法治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进一步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博专相辅、德法兼修、面向未来的卓越法律人才。
(杨宁参与采写)
中国政法大学:
青春梦想融入丰富的法律服务
本报记者 魏哲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表示,一年来,中国政法大学高度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和社会公益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信仰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让学生不断增强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政法大学南门,学生社团组织“法律援助中心”每天都要面向社会接待来访、来电咨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学生们在法律服务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坚定法治理想,成为宪法和法律的拥护者、捍卫者和传播者。
在2017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中国政法大学明确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把公益学分写进培养方案。“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卢春龙介绍,通过创设公益法律教育工作体系,建立法律诊所教育、公益法律课程体系和学时学分制度,让公益精神、法治信仰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模拟法庭等公益志愿服务。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把青春梦、法治梦融入丰富的法律服务实践,成为有法治精神,有家国情怀,与国家民族同心同向的法学人才。
法学教育不能停留在课本上。今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设立司法实务全流程仿真课程,建立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全程演练、全程参与、全程体验所有司法环节,同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
中国政法大学还与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合作,建立起庭审同步直播、录像观摩、案卷副本阅览于一体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生动案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成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在课堂规范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实行“一课双责”,要求教师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进行价值引领。专业课程老师也要贯穿思政元素,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案例引导学生,用体现司法改革、司法实践的时代风采,正向引导鼓励学生。
法学教材是对学生影响很大的载体。在教材管理方面,中国政法大学坚持“一本教材,两种责任”:教材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法学教材决不能做西方法治理论的搬运工。要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卢春龙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改革课程体系 推动迭代升级
本报记者 徐 隽
一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培养项目,产出立足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素材,搭建科研与教学的畅通转化平台,通过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二元融合,深化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法学教育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法学教育回应前沿实践的能力不足;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未能实现双向融合;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法学专业教育缺乏多维支撑。”人大法学院院长王轶说。
在对法学教育问诊把脉的基础上,人大法学院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推动法学教育迭代升级,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以跨学科创新团队与工作坊等为基础,系统开展前沿科技与法律的交叉研究,以积极的姿态回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挑战。实现法学研究与教学从“照着讲”到“接着讲”, 融入中国元素,发出中国声音。
“人大法学院设立知识产权学院、亚太法学院等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建立43个法学实践教育基地。”人大法学院党委书记林嘉介绍。
“扎根中国才能形成法治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王轶表示,新型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对中国特色法学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模式总结,既充分吸收了全球法学教育的先进理念,又立足国情总结中国法学教育的本土经验;既关注关乎人类命运和发展的重大前沿法治问题,又关注中国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和人民美好生活所需要的法治问题。
在改革中,人大法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注重人格品德教育,融通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建立课堂教学、职业体验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培育德法兼修的新型法治人才。
通过不懈努力,人大法学院在法学教育领域取得丰硕成果。31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学院与哈佛大学法学院等50余所知名法学院建立学生交换项目。建立全球顶尖院际联盟——“日内瓦—哈佛—人大—悉尼”法学院联盟,成为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反腐败学术联盟等机构成员。
“对于人大法学院来讲,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光荣事业,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负重托,砥砺前行,致力开创法学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王轶说。
武汉大学法学院:
坚持“顶天立地” 探索“中国样本”
本报记者 田豆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立意高远,为我们的法学教育改革和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说,既扎根中国国情与社会实践,又放眼全球为一些共性法治问题探索“中国样本”,已成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
互联网全面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接踵而至,如何利用法治手段加强网络治理,广受关注。4月21日,武汉大学法学院网络治理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将坚持‘顶天立地’的目标,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和中国网络治理及网络强国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学术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搭建政府、行业和学界进行对接与合作的桥梁。” 武汉大学法学院网络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志雄说。
前不久,武汉大学国际法所漆彤教授专著《“一带一路”国际经贸法律问题研究》正式出版。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端研究,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建言献策。一年来,国际法所专家高质量地完成了一批重点调研项目。“我们一方面为党和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提供一些建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些法律咨询,同时也和外国的智库、国际组织合作。”国际法所所长肖永平说。
去年,武汉大学环境法所通过遴选,正式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之一。全所教授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环境立法起草、论证或咨询活动,贡献专家智慧、发挥智库作用,几十项咨询建议被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所采纳。
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国情、了解中国法治实践,武汉大学与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签署合作意向书。11月,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开庭,公开审理案件,让现场400余位法学师生印象深刻。
此外,武汉大学法学院还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参加法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今年4月,法学院举办首届涉外模拟法庭竞赛,吸引了全国12所院校的法学精英参赛,由知名法官、学者、律师担任评委,很好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涉外法务能力;去年,武大法学院学生在第四届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英文赛中荣获团体全国一等奖,在第十五届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中获得一等奖。
——编 者
(编者注:原标题为:《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法治头条)》)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