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敏:43年真情守护烈士遗骨

发布时间:2009-09-29 16:06 | 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 2009-01-15 09:25:53 | 查看:2632次

  ■寻找身边的感动

  43年来,滦县榛子镇韩家哨村村民王学敏义务守候52位烈士遗骨;古稀之年,他又掏出一辈子积蓄,为长眠在这片热土上的英灵树碑立传,因为他坚信:每个牺牲都是不朽的!

  2008年12月4日,滦县榛子镇韩家哨村村西一片林地中的墓地上,一位老人伏下身来,认真地擦拭着一块墓碑上的尘土。墓碑是水泥筑的,碑不算高大,但方正整齐,上面用红油漆写着几行字:“赵义田烈士,滦县韩家哨人,1941年5月14日牺牲在本村。”类似的墓碑整齐地排列着三行,一共52座。

  这位老人叫王学敏,今年77岁了。这52座墓碑是老人去年春天自费5000元竖立的,52位烈士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在韩家哨牺牲的和从村里走出去的几位英雄人物。

  王学敏的英雄情结缘何如此执着?在其简陋的居室里,老人揭开了尘封的往事。

  刻骨铭心的记忆

  王学敏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父亲王占山是村里的第一批党员,1942年被叛徒出卖牺牲在唐山林西煤矿,父亲的英雄事迹在他幼小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记,但最刻骨铭心的是日伪军制造的“5·14”惨案。

  韩家哨是榛子镇至赵各庄煤矿必经之地,东接老龙山,西临陡河,属半山区。抗日战争期间,冀东八路军十二团和县支队区小队常将这里作为驻地。

  1941年农历五月十三,天空飘着小雨,滦县第三支队在队长李臣带领下来到韩家哨进行抗日宣传。由于叛徒告密,第二天早晨,板桥、古冶、开平等据点的日伪军800多人将村子团团围住,支队掩护群众突围,与敌人展开激战……深夜11时,战斗结束,支队只突围出16人,28名战士壮烈牺牲,身负重伤的李臣突围后牺牲。

  在支队掩护下,年仅10岁的王学敏和全村大部分百姓转移到南山果园,逃出魔爪。日本鬼子进村后,疯狂烧杀抢掠,没来得及逃走的村民被赶到村东菩萨庙里,惨遭杀戮。“房子都烧了,抢走的牲畜、车辆不计其数……埋尸体的时候,几乎都烧糊了,惨不忍睹……”60余年过去,回首往事,老人眼含泪花。“惨案中,全村共有56名百姓和6名报国队员被杀害。惨案发生后,韩家哨一共有22名青年参军入伍,后有7人牺牲。”

  老人脑中仿佛有一个档案库,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宋勇合,山东武城,1938年10月,韩家哨;赵卫国,河北沧州,1941年5月14日,韩家哨;舒强,天津宝坻,1941年5月14日,韩家哨……”在王学敏老人的一个小本上,清楚地记录着52位牺牲在韩家哨的烈士名字。“这些战士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特别是‘5·14’惨案,也有几位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小的只有17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岁。”老人说。

   43年的执着守候

  谈起执着守候烈士英灵的初衷,除刻骨铭心的“5·14惨案”经历外,老人又提起这样两件事。

  1965年春,古冶区王辇庄一位老人来韩家哨寻找自己儿子的遗体。当年王学敏与父亲一起将牺牲的烈士安葬在陡河大桥北沙坨上,于是,他带着老人来到墓地,当时共挖出7具烈士遗骨,老人说儿子有两颗虎牙,凭这个特征,他认领了其中一具遗骨。此时,王学敏萌生一个念头:为烈士建墓碑,写上牺牲年月籍贯等,亲属寻找起来不就方便了吗!

  1966年,村里开展社教活动,让王学敏组织成立一个班子,搜集烈士资料作报告。于是,王学敏带领4个人一起搜集烈士资料,他们通过查县志、实地走访……一位位烈士形象变得清晰具体起来,王学敏也开始了革命传统教育的义务宣讲,为驻军战士们讲,为学校的师生们讲,这一讲就是几十年。

  43年来,王学敏的烈士情结始终未断。每年春天,他都要去安葬烈士的地方除草,有时一天就去两三次。清明节、春节则准时去祭奠烈士们。

  43年来,王学敏没有停止寻找烈士事迹的资料。县里找知情者调查情况,每次座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2004年以来,王学敏的母亲、老伴、唯一的儿子先后去世。亲人的相继离世促使王学敏下定决心:为烈士立碑的念头不能再等了!“这52位烈士是如何牺牲的,我都知道。必须留一片土地,让烈士们入土为安。”2006年4月,王学敏再次建议给烈士建墓地,得到了村党支部的支持。王学敏选中了自己1998年分的一块靠河的荒地,这里是一个小河岔,西靠陡河,东侧是一片小树林,与原来安葬烈士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条乡间小路。

  2006年5月,王学敏紧锣密鼓干起来,垫地、筑碑……

  由于荒地布满积水,老人穿着水靴下河拔草。他又找来推土机,整整花了三天,足足垫起2米高的2分平地。有了墓地,王学敏又买来原料,开始筑碑。为了不给政府和村委会添麻烦,修墓过程他拿出了5000元,这是他一辈子的积蓄……

  52座永恒的丰碑

  2008年4月,52座石碑筑好了,王学敏开始在上面写字。因为毛笔在水泥面上写不了,王学敏就用小木棍蘸着红颜料,一笔一画地写上每位烈士的姓名、籍贯等,整整写了3天;写完后,老人用小车将52座石碑推到墓地,每次两块,然后一一立在坟头前。

  “如今,他们都到这里集合了……”王学敏念叨着这些名字,就像念叨着一个个亲人。由于担心陡河涨水,淹没墓地,王学敏打算迁墓或者再垫高墓地,今年春天,争取再建一个大碑。在老人心里,这52座墓碑永远是他心灵中的圣地。

  如今,老人执着守候有了回报。去年清明节,古冶王辇庄高兴烈士的两个侄儿,晒家岭蔡炳昆烈士的外甥女前来扫墓,他们都向王学敏表示谢意。王学敏平静地说:“不要谢我,我要替全庄1800位乡亲们谢谢你们的先人……”

  去年6月一个周日,王学敏正在墓地拔草,七八个孩子跑过来,缠着老人讲烈士的故事。

  一位小女孩问:“老爷爷,我是渠里的,这里有我们村的吗?”“有!叫何常有。”“有我家的吗?我爷爷叫王学礼。”一位叫王真的小孩问。“这有王学孔,是你叔伯三爷。”另一个叫韩叶的小学生抢着问:“老爷爷,有我家人吗?我爸爸叫韩瑞成。”“这有韩振勇,是你四老太爷。”

  第二天,王学敏再次来到墓地时,发现前天说的韩振勇、王学孔、何常有三座碑前整整齐齐地放着三束鲜花。王学敏欣慰地笑了。“建碑不是没有用的,说说不是没有用的,孩子们知道纪念了。”

  王学敏不仅用石碑,还要用文字告诉人们:铭记历史!2008年春节后,王学敏开始写村革命史,截至目前已写了六七万字了。老人拿着厚厚的一沓稿纸,激动地说:“只要我活一天,就要把他们的故事传下去!”

  (作者: 通讯员 董连辉)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