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8 23: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2-19 17:54 | 查看:1241次
家住金川区昌荣里社区23栋303号的冯姨,提起她周围的邻居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对她赞不绝口。她今年已是73岁高龄,满头银发,是位漂亮的老太太,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和蔼可亲、幸福满足的笑容,难道说她的生活比别人幸福吗?还是她的生活中就没有不如意的事?不,那是因为她的心中充满爱。
冯姨名叫冯道美,多年前在金川公司冶炼厂做家属工,1989年在新华路街道当居委主任,2001年因老伴重病无人照料,自此便开始了她陪伴老伴求医治病的艰难旅程,在老伴卧床15年期间,她陪同老伴前往北京、上海做了四次大手术,往返上海10多次做复查,也就是在这期间她尽管债台高筑,身心疲惫,自顾不暇,却不仅把自己的四个孩子含辛茹苦拉扯大,还把老伴弟弟的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她大字不识几个,却能独自一人带着身患绝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辗转几个大城市求医治病,也是她用博大无私的母爱温暖了那四个成了孤儿的孩子,他们都亲热的叫她妈妈,是她用柔弱而又不再年轻的肩膀为丈夫和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爱心战胜病魔
冯姨的老伴名叫曹申贤,今年77岁高龄,1956年至1958年随换防部队到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1958年从部队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1960年转业到金川公司886厂(现为金川集团公司精炼厂)工人,1998年退休。
1998年退刚退休不久,老伴感觉身体不适头晕头痛,随之身体急剧消瘦,冯姨立即带着老伴前往金川公司医院看病,结果被诊断为恶性脑瘤,医生告知她在当地无法治疗,必须立即到外地的大医院进行治疗,延误了后果不堪设想。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冯姨精神濒临崩溃,但看到身患重病的老伴及未成年的孩子们,她强打精神,四处打听最后得知上海脑外科肿瘤医院治疗的好,但手术费需要八万元,八万元就是现在对于这样一个家庭也是天文数字,何况15年前?但冯姨没有迟疑,立即向亲朋借钱,借钱的那个难啊只有她自己知道,借够了钱的当天晚上,冯姨就踏上了前去上海为老伴治病的路。到今天她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天下着小雪,老伴打着吊瓶,冯姨的心里别提有多难过,真是一言难尽,往事不堪回首。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冯姨是在医院度过的,老伴的四次大手术是她始终陪伴左右,端屎端尿、不离不弃、细心照料,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说起容易做起难,冯姨对老伴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治疗的专家,感动了病友及病人家属,感动了知道她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说你家老伴不是你照顾的好早就没了,是的,是她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个绝症患者又活了15年的奇迹,她还要创造更大的奇迹,就是让老伴彻底康复,再多陪伴她几年。
冯姨的家,总是打理的井井有条,老伴的床上干干净净软烘烘的,家里的灯是长明灯,老伴什么时候尿了拉了她什么时候就洗干净晾上,家里没一点异味,老伴发火的时候还打她,身上经常青伤红印的,即使这样,老伴发火的时候她就拍拍老伴的脸,对着老伴说我爱你,举手之间充满着爱,她就是这样以苦为乐,日复一日艰难的度过每一天。
面对这些被人难以想象更无法承受的困难,她总是乐呵呵的的面对,心理坚持的就是“老伴年轻的时候对我很好,他没有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一心顾着这个家,现在他需要我,我也心疼他放不下他……。”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多年来冯姨妈摸索出了一套让老伴康复的好方法。每天合理的安排时间,早上六点起床烧水做饭,早饭用大米、小米、薏米、麦仁、红枣熬稀饭给他喝,熬稀饭的同时,服侍老伴起床洗漱后再给喂饭吃,吃完后怕老伴坚持坐不住,顾不上自己吃,也来不及收拾碗筷,就赶快给老伴拍背(怕老伴把吃进去的饭又喷了出来),帮助消化,之后再卷起袖子揉颈椎,然后扶上床睡觉,很快就到了中午了,为了老伴吃的顺口,经常做面条,面条里一年四季都配有野菜。
俗话说久病成医,悉心的冯姨观察到老伴所有中药里都有活血化瘀的药,她听说野菜有清火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她就想到挖野菜,这样一方面能对老伴的病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省下菜钱,于是每年的春季,每天的天不亮周边的地上就出现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挖野菜的身影。她去的快,来得快,因为他放心不下老伴,出去时她把老伴委托给同一个楼口走不成远路的老太太照看着,多年来邻里就是这样互相帮衬着过来的,她把挖回来的野菜分给周围的邻居吃,多么温馨,多么和谐的场面。吃完中午饭,她又要重复早上的那些康复方法,当中还穿插给老伴收拾大小便,还要每天坚持擦洗老伴的全身,还要给老伴拍屁股,因为长期着床屁股压烂,烂了拍好,拍好烂了,多年如一日,冯姨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下午的饭一般情况下就是面糊糊或疙瘩汤什么的,总之以老伴为主,就是好消化的。收拾完紧接着就用热水给老伴泡脚,泡完脚还要给老伴搓脚心每只脚300多下,之后再揪脚趾40多分钟,揪着揪着老伴不耐烦还要发火,冯姨笑着对老伴做一个亲吻的动作,这时老板好像能看懂就安静了下来,冯姨服侍老伴睡下,再开始给他揉肚子,外300多圈,之后范围逐步缩小,又是300多圈,最后,累的冯姨精疲力竭之后,老伴熟睡的鼾声响起,冯姨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她一天的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冯姨告诉我们,15年来给老伴治病一共花去30多万元,难到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没有给孩子们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增添一点困扰,没有给老伴的单位出过一点难题,更没有给社会增添一点负担。她说:“老早以前,知道我的人都说,老太太你的事迹太感人了,应该让有关部门宣传报道一下。我说伺候自家老头是我的本分,有什么可宣传的。”她显得那样的平和、从容,时下年轻人拿婚姻当儿戏,试婚、闪婚在这样的婚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我们应该明白爱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担当,要互相理解、包容,而不是索取和斤斤计较,我们每个人要从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高度和责任去经营我们的家庭,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美满幸福的人生。冯姨和她的老伴已走过了金婚,他们的婚姻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甘醇而香甜耐人寻味,我在心中默默地为她祝福,祝福她梦想成真,就是奇迹发生,让她的老伴早日康复,他们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漫步在大街小巷,说着只有他们能听的懂的悄悄话,说着说着我们仿佛听到冯姨爽朗的笑声,大声的喊着:“老伴我爱你。”
一视同仁彰显大爱
人生前行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老伴曹申贤在安徽老家兄弟3人,排行老二,老大早年去世,只留下老二、老三兄弟两个,老伴曹申贤将冯姨娶进门后就和老三一起生活,将老三拉扯大(老伴曹申贤和其弟年龄相差13岁),之后在冯姨的张罗下娶了媳妇,冯姨说对他们说“上面没有父母了,就咱们兄弟两家了,虽然你成了家,但咱们经济上不分家,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就是这最朴素的话语感动了老三夫妇,他们一直亲切的称呼冯姨为大姐。因为老三夫妇双方常年患病,加之都在家务农,经济十分困难,冯姨夫妇经常接济他们。1982年,曹叔的亲弟弟和弟媳在半年时间内相继因病去世,留下曹启芳等姐弟4人(1男3女),冯姨知道后放下家里的一切,前往安徽老家滁州处理后事。当时正值寒冬腊月,看着天上飘的雪花,再看看4个孤苦的孩子,虽然孩子们有舅舅、姨妈等亲戚,但冯姨坚定要求法院将这4个孩子的抚养权判给老伴曹申贤,将他们带回了金昌。
孩子是领回来了,加上自己的4个孩子,共8个子女,从4岁到16岁不等,到了学龄的要上学,不到学龄的要照顾,穿衣吃饭上学,样样都得照顾好。正值80年代初期,粮油供应还很紧张,冯姨仅仅能保障8个孩子的吃饭,其次才是老伴,用冯姨地话说“老伴是家里的顶梁柱,吃不饱肚子干不动活;娃娃还小,还得长身体,最主要的是我也有私心,娃娃的肚子吃不饱,就喊饿,不会想是因为家里的粮不够吃,可这话要是让外人知道了,还以为我虐待孩子们,我一个大人,吃不饱肚子可以忍着,再说了,我几千里路把他们带回来,又没有父母了,他们是让我来疼得,我就是他们的亲妈,最挚诚的话语,最朴素的母爱,彰显了母爱加亲情的人间大爱。
为了使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冯姨不间断的在公司“五七”厂干家属工,家属工的活是又累有苦,还挣不上钱,这些在冯姨面前都不算什么,她的心里被8个孩子装得满满的,一视同仁,从不偏袒,老三姑娘(老伴弟弟的长女)初中毕业了在家待业呢,的想办法给找份工作干,姑娘大了可不能散落到社会上学坏了,老三(老伴弟弟的长子)小子脑子聪明,好学是块考大学的材料,得给孩子加强营养,老八丫头(老伴弟弟的幼女)到了三年级了,还不知道学习,光贪玩,得抓抓紧,看一看,把学习成绩提高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冯姨的8个孩子中,老三小子于1989年考上了大学,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老五小子(冯姨所生)于1992年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光耀门楣;老八姑娘(冯姨所生)于1999年考上西北师大,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其余5个子女中,均为初中毕业,都是靠自己自食其力的人,没有1人流浪到社会上危害社会。
现在8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了,有在家的,也有在外地的,家里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了,儿子们都娶了媳妇,姑娘们都找了女婿,孙子是一个接一个的出生,人丁兴旺,这个家的欢声笑语从来没有间断过,老六姑娘(老伴弟弟的三女)经常地抱着冯姨说“妈妈,我太幸福了,我虽然遭遇了不幸的父母离别,但又幸福的得到了妈妈最温暖的疼爱”,这是8个孩子心理最想说得话。我们问冯姨:“冯姨你觉得你生活的幸福吗?”冯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她说“我觉得我生活的幸福,我肚子没疼又多了4个儿女,他们都管我叫妈妈,都很孝顺。老伴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他身体好的时候对我也很照顾我知足了,我认为我这辈子是幸福的。就让我们默默地为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祝福吧,“祝她好人一生平安。”
来源:甘肃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