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与鸿:生命不息 传承美德不止(图)

发布时间:2018-04-28 22: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2-24 11:21 | 查看:1574次

  照顾患病老伴、捐建希望小学、办国学讲座、自费印制手绘版传统文化诗画集,73岁的南里社区居民任与鸿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用实际行动传播文明和美德。任与鸿说,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将传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因此她和老伴打算每两年捐建一所希望小学。

  做老伴生命的守护神

  任与鸿的老伴梁桂兰,72岁,患有尿毒症已有9年,先后接受了1400多次血液透析。9年来,梁桂兰的家人先后3次接到病危通知书,曾有几次几乎停止心跳,连任与鸿都认为“生机渺茫”,但她却把自己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并逐渐开始恢复,转危为安。

   梁桂兰退休前曾是一名国家干部。退休前,她的身体一直很好,每年体检都显示为良好,直到2004年的一次体检,被确诊为患有尿毒症的梁桂兰,晚年生活开始不再平静。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梁桂兰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她深知该病的危险性。“得了这病,也就如给自己判了死缓”。由于病情危急,体检当天医院便下了住院通知单,要求立即进行治疗。

    在她住院的3个月时间里,血肌酐数值从400上升到了1000,是正常人的7倍。病痛也开始摧毁梁桂兰的心理防线,使得她变得憔悴不堪。在尝试各种保守治疗和中药的大量古方无效后,为了维持生命,梁桂兰开始靠透析仪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好在老伴及时的进行开导,梁桂兰才慢慢从恐惧中转变成了无奈地接受。“每次4小时,每周3次,最初的3年十分难熬”,透析虽然能维持梁桂兰的生命,但日常的其他时间,她处于虚弱无力、恶心低烧的状态,并且不能喝水,许多事做不了,连出门散步都是件奢侈的事。

   “拿着通知单,我心里都没了底”,老伴任与鸿回忆当时情形记忆犹新。但情况却出现了转机,梁桂兰挺了过来。“当我走出抢救室那一刻,我在感慨生命在疾病面前是多么脆弱。”

    随后的半年时间,梁桂兰只能在医院病床上度过。“当我透过病房的窗户,看着外面喧嚣的世界和蔚蓝的天空,我在想,外面世界是多么精彩,如果我还能站起来,一定好好活着,多做点有意义的事。”

  梁桂兰在患病期间,身体能快速地恢复与老伴任与鸿平日细心的照料是分不开的。在其患病之初,任与鸿就开导她,以便让她转变好心态,积极接受治疗。

   在每周例行的透析疗时,任与鸿5点就起床做早餐,吃完饭后,便推着轮椅赶在早上7点前将其送到医院,时间长了,过往的人就都熟了,就将寒风中两人推着轮椅前行的背影称之为一道“魅力的风景线”。

  在住院时,梁桂兰因病胃口不佳,不想吃饭,任与鸿就像是哄小孩似的,拿着勺子,一口一口地喂。为了便于老伴随叫随到,他索性在梁桂兰的窗前打了一个地铺,好方便照顾。任与鸿还从家里找来布料和海绵,用缝纫机缝制了30个鞋垫,以让梁桂兰走路踏实点。

   出院后,任与鸿又开始学习按摩,他知道老伴这病不能多活动,只能通过按摩来调理身上的血脉和经络了,所以,每天为老伴按摩也成了他的必修课。每次按摩时任与鸿要用很大力,常常满头汗水也顺着脸颊落“砸到”梁桂兰脸上。

  两老在一起已有40多年,任与鸿也是一名国家干部,曾参加“两弹一星”试验,并在试验中荣立二等功。2000年前后,任与鸿曾5次患脑梗塞,3次住院,正是在老伴梁桂兰的照顾下才走了出来,如今,他认为该好好回报老伴了。

  除了平日悉心地照料,同时,任与鸿还加强对老伴的精神疏导,以让她能正确地面对生死和疾病,任与鸿说,“学会放下,学会爱,心里就会一片平和,不再怨天尤人,生命自然会创造奇迹。”至此后,从2008年至今,梁桂兰再也没有住过院。

  自费出书弘扬传统美德

    梁桂兰病情稳定后,任与鸿也着手策划起其患病后的家庭生活,由于该病对身体饮食及活动限制较多,为了丰富老伴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任与鸿的指导下,梁桂兰开始学习起画画,梁桂兰说,自己并没绘画基础,启蒙还是在中学时期。

   但任与鸿并没有顾虑那么多,他认为,只要老伴喜欢,能找到乐趣就行。当梁桂兰完成第一件处女作时,任与鸿对此大为赞赏,即使是人物头都画歪了。为此,任与鸿还找来自己作的一首诗,让梁桂兰衬托在画上,以便增强她的绘画热情。

   绘画的背景材料最初是以老北京民俗风情画为主,现在开始画传统美德故事的画集。其中不少画作在茶余饭后得到其不少亲朋好友的欣赏,并建议将此进行出版。由此,梁桂兰和老伴开始自己进行策划、排版、写前言与后记,自费印刷成书,将其送至亲人、病友、好友等,以作勉励。

  为此,他和老伴梁桂兰一人写字、一人画画,完成了《传统文化诗画集》,其中包括二十四孝、母爱、故事精选共100篇诗词文章,与一般书籍不同,任老的这本书是“纯手绘”,一字一句都是任与鸿用毛笔写下的,书中的配图则是老伴精选后用钢笔临摹的配图。

  目前,两人完成共计10余本绘画集,内容包括母爱、二十四孝及中华古诗词,经人策划、排版后,自费印刷成书,将其送至亲人、病友、好友等,以作勉励。每当透析治疗回家或闲暇之余,梁桂兰不忘了提笔画上两笔,自娱自乐一番。特别是得到亲朋好友的夸奖时,就如一服良药散人了梁桂兰的体内,使之精神抖擞。

  谈到画画后的收获,梁桂兰说,“自从画画后,心里就如同找到了归宿,也不再空虚烦躁,画画让心更静了,平和了心态,多了情趣,病自然就慢慢好了。”

   2013年9月27日下午,任与鸿老人针对青少年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弘扬国学崇尚孝道”的讲座,一堂课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回家要给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泡一杯热茶,用自己的行动爱父母、爱家人。现场,任老和老伴梁桂兰将自费印刷的200本《传统文化诗画集》免费发给同学们,希望大家回家和父母一起看。

  公交车上送小册子传爱心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在老伴任与鸿的鼓励下,梁桂兰开始学习在葫芦上作画,将吉祥物和代表38个运动项目的福娃画在葫芦上,画好后,再写上“中国加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宣传标语,以多点亮色。

   梁桂兰和老伴用了3个月时间共完成了200个葫芦画的作品。作品完成后,两人还托人通过专业机构送到汶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们手中,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难。除了地震灾区,两人还将葫芦画送到了陕西孤儿院。

   2012年,梁桂兰和老伴在看到一则“因年轻人未给中年妇女让座遭殴打”的新闻事件,两老对此陷入了沉思,“客观地说,让座在国内并没有硬性的法律规定,只是个人道德问题,而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也大,多坐也能理解,但中年妇女的过激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随后,两人开始讨论起如何将“让座”这一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制作写有表示感谢和传承美德话语的小卡册的想法得到双方的赞同,随即他们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用了4个月的时间,他们最终制作出了第一版样品,并印制了1000份。

  今年年初,梁桂兰和老伴乘坐公交前往龙潭湖公园散步,上车后,发现车厢挤满了人,当身边一位年轻人站了起来,给梁桂兰让座时,梁桂兰见此甚是感动,随即从兜里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宣传册传到年轻人手中。

  年轻人开始甚是不解,顺手递了回来,梁桂兰见此微微地对年轻人一笑,再次将宣传册放在其手心里,“这个卡册代表的不仅是我对你的感谢,更希望你将这种美德继续传承下去。”

  任与鸿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将文明与美德传递到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当中去,希望社会上懂礼貌、有爱心、仁爱礼信义的人越来越多。目前,他已经用自己25万元的积蓄在外地贫困地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打算以后每两年出资兴建一所希望小学。

  来源:首都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