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8 18:49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2-19 15:27 | 查看:1755次
王晓雪,女,河南大学一附院副主任医师。从医执教30载,积累了诊治疾病的丰富经验,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培养了大批学子。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科研2项、获得立项3项,在河南大学多次获奖。
那是王晓雪永不忘记的高中毕业班会,同学们畅谈各自的人生打算,王晓雪说:我爷爷常年有病,我想当一位好医生给爷爷治病,给所有的病人治病;我还想当一位好老师,象班主任一样好的老师,使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王晓雪在日记的首页上工整地写下:“我要做一名好医生、一名好老师”的人生誓言。从此,这句最普通、最草根的誓言根植于王晓雪的骨子里,鞭策着她、激励着她研医理精医道悬壶济世疗疾痛,修师德究学沿传道授业培学子。
为誓言:刻苦学习投杏林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医学院,义无反顾地投入杏林。大学期间,她铭记自己的誓言。节假日、课余时间,她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拓展着课堂知识,丰富着自己的医学理论;毕业实习期间,废寝忘食地实践着理论知识,积累着点点滴滴的临床经验。
做一名好医生:听诊器下写春秋
大学毕业后,王晓雪面对实现誓言的坚定信念,来到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践行着她“做一名好医生”的誓言。
作为白衣天使的她,牢记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来,她积攒了对神经病学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的丰富经验;她开展了超早期、超选择及区域性溶栓治疗,大大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她率先与介入科的大夫们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她在治疗顽固性头痛、头晕、面神经麻痹、周围性神经病、癫痫、难治性疱疹后疼痛及疲劳综合征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她发表论文20余篇。她现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老年病科主任,开封市神经内科学会委员。
行医30余年的王晓雪,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病人,没有离开过听诊器、叩诊锤。她把她的一切、包括浓浓亲情都溶化在对病人的大爱之中。
她的病人群极广,来自开封、安徽、山东等市、县,且多为电话或网上预约的老年病人,有的是她常年诊治的熟人,有的是慕名而来的陌生人,无论生人熟人。她都会以耐心、爱心、细心、热心,用温馨的语言、微笑的面孔详细的问诊,用轻柔的手法和技巧进行仔细的检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负责任地解答,用高尚的医德给病人进行医技检查和治疗,不厌其烦地交代各项注意事项。只要是她的专家门诊,她都要从上午八点一直忙到下午一两点。那一封封发自病人内心、充满感激的信件,那一面面来自病人真诚、写满谢意的锦旗,就是对王晓雪医生最好的诠释!
敢于担当,是王晓雪一贯的工作作风。这种担当,来自于她高超的医疗技术,渊博的医疗知识;来自于她对病人健康、生命的关爱。2013年6月的一个下午,正要下班的她,接诊一位38岁的男性患者,病人意识下降,两眼向左侧凝视,失语,右侧偏瘫,头颅CT未显示病灶,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王晓雪凭着她多年的临床经验,诊断为:左侧大面积脑梗死。如不尽快溶栓的话,病人生命会受到威胁,后果难以预料。在和病人家属详细沟通同意后,她果断地对病人采取静脉溶栓。当时患者血压很高,溶栓治疗极易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如果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后果不堪设想,风险极大。王晓雪没有考虑自己承担的风险,一门心思要挽救这颗年轻的生命,她守护在病人床前,以医生和家属双重身份,仔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经过两小时的与死神赛跑,王晓雪赢了!患者意识渐渐好转,言语清晰了,右侧肢体肌力恢复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无论何时,王晓雪始终把病人的需要,当成第一需要。2013年5月的一个深夜,梦中的王晓雪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值班医生急切地告诉她,一位20岁的少女突然牙关紧闭,舌尖被紧紧地咬住,已缺血发紫,可能出现舌尖坏死,一旦出现舌尖坏死,病人将终生说话不清,情况非常危急。强烈的责任感,立即充满她的身躯,她一边电话指导用药,一边让爱人火速起床开车送她去医院。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少女终于松开了牙关,舌头保住了!
做一名好医生,是用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实战经验、高超的临床技能做铺垫的,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我的微笑,是您伤痛中一缕温暖的阳光。我对职业似母亲对孩子:尽心尽责! 我用心化水浇熄您伤口的火焰,我用情至真抚平您心灵的创伤,我用美好心灵和精湛技术呵护每一位病人,使病人的生命延续。将心比心,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这就是王晓雪。
做一名好老师:三尺讲台上度冬夏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河南大学直属教学医院,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这里,王晓雪承诺着她“做一名好老师”的誓言。
作为教师,王晓雪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次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2010年获河南大学首届教学质量一等奖,2011年获河南大学第二届教学质量二等奖,2012年获河南大学第三届教学质量特等奖。完成科研项目一项;河南大学重点教改项目一项;科研立项3项;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人都知道,人体神经就像迷宫,难讲难学。王晓雪潜心研究教材教法,采他山之石,博众家所长,吃透教材编写意图。课前,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画图,绘神经传导通路;教学查房,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使学生尽快掌握疾病诊断思路,独立作出正确诊断。形象生动的教学创新,使学生对枯燥的人体解剖及神经病学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神经病学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
王晓雪对学生的爱,超过了一切,用亲人的生命诠释了老师的责任。2012年6月14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对王晓雪来说却刻骨铭心!这天中午两点半,王晓雪像往常一样朝学校走去,忽然电话响了,听着里面传来的消息,王晓雪惊呆了!弟弟上班时从高空坠落,颅脑严重受伤,生命垂危。按常理:作为医生的姐姐,应该马上赶过去帮助。她一时迷茫了,一边是亲人的呼唤,一边是排好的教学任务,怎么办呢?分秒必争。工作与亲情,任务与家务,理智与冲动,责任与私利,不停地激荡着她。思想在激烈的斗争,使命在强烈的促使,她选择了迈开坚强的脚步继续前进,亲情让她马上打电话告知家人配合医生抢救。下课了,她飞奔医院,可是晚了,弟弟已经停止了呼吸。望着弟弟那双说不清是理解,还是怨恨的双眼,王晓雪泪如雨下,心如刀绞,这双眼也成为她一生的痛。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认为只有此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一切。”王晓雪借助一句名言如是说。她也因实现了自己:“做一名好医生、当一名好教师”的承诺,而无比的欣慰。
来源:河南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