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0-23 08:00 | 来源:台海网 2007/1/16 8:07:31 | 查看:1642次
技校毕业的冯鸿昌做出了许多让人瞩目的成绩
冯鸿昌,福建省最大集装箱码头——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职工。这个来自漳州一个小村的小伙子,被称为“大山里走出的硬汉”。他从技校毕业进入港口从事大型起重机械维修工作的那天起,就一直秉持着自强不息精神,短短的10年间,成长为一位外来员工的精英,一位现代港口机械维修工的典范。
半年攻克“天书”
冯鸿昌仅有中技学历,但他从没有停止自己的学习步伐。
参加工作不久后,他报名参加了厦门市高级技工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班。之后的两学年里,他又经常从工资中挤出大部分钱去报名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
2001年,他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资格四级)的操作员证书。
此外,厦门市第七届职工技术竞赛港务类维修技术比赛中,他也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荣获“技术状元”。
1999年,公司引进了许多新设备,看到负责调试的外国人技术娴熟而又精湛,在佩服的同时,冯鸿昌想: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熟练掌握进口设备啊!想到就做,他跑到公司资料室借来了设备技术资料。技术资料多为英文版本,只有技校学历的他对英文只是一知半解,多数单词根本看不懂,更不用说那么专业的技术文本了。面对着一本本厚重英文版的说明书,他傻眼了,那简直像“天书”。但他一咬牙,拿出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一些专业英语则虚心向班组的技术员请教。半年后,冯鸿昌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领导看后又惊又喜,当天就找他,让他负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
救活已报废的设备
尽管学历不高,但冯鸿昌从不自卑、并努力钻研攻克技术难关。
1992年,引进的四台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的二手龙门吊,由于发动机功率不足,电控系统老化严重等问题,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日常装卸箱使用要求。根据公司的技改计划,部门决定由冯鸿昌牵头组织了6名同事,对四台龙门吊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他领受任务后,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堆场作业的实际需要,运用几年的维修工作经验,与同事一道进行研究分析模拟推演,提出对发动机房活动走道翻转平台进行自行设计,对柴油机的油箱、小车传动系统、起升机构等进行了改进和变更设计的大胆想法。这些方案得到了论证和认可,在项目实施中,他带领同事们制定计划并抓紧落实,尤其是指导、配合有关施工方,实现了电控系统的全面更新和升级,使原本报废的设备重新达到了使用要求。
集团的献血冠军
十年来的城市生活未尝改变冯鸿昌那颗热忱淳朴的心。他热心社会公益,积极投身到团组织开展的春运疏导、植树造林、捐款捐物、希望工程等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但他仍以微薄之力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冯鸿昌说:“在过往的很多时候,别人总是帮助我。现在我成长了,我也要力所能及回报社会。”
2002年开始,他主动与同安区莲花镇一名小学生结对,帮助其解决学费。有一次,公司为表彰先进,奖励了他1000元。拿着千元奖金,他觉得自己的荣誉背后,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于是,他将1000元分两份捐给了港务控股集团的职工住院互助保险金和救急济难金。
在公司,他是第一个以无偿献血的方式来庆祝自己的生日、元旦和国庆的。在他的献血证上,从1998年6月到1999年7月,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就献了5次,几乎是3个月的间隔期一到,就马上参加献血。在他参加工作的10年里,他参加献血十多次,总献血量3000多毫升,成为港务集团的“献血冠军”。(导报记者 鸿君/文 晓平 通讯员 陈廷枢/图)
(责任编辑:周仙姿)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