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2%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借阅的图书数在5~15本—— 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18-04-23 20:0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04月23日 11 版 | 查看:1131次

  2018年1月,河南一所高校校园图书馆内,大学生埋头专注自习。视觉中国供图

  点击“提交”按钮后,周婷的硕士毕业论文进入了查重阶段。她合上电脑,长长舒了口气。这是周婷“闭关”在图书馆里的第42天。

  在过去的“论文攻坚阶段”,周婷形容自己“长在了图书馆里”。每天7点提着水壶、电脑和书包进馆,晚上11点离开,这是她觉得大学里“很辛苦、很安静、很有成就感”的时光。

  周婷认为,选择图书馆作为自己的“闭关地”最重要的原因是“气氛好,省时省力”。她表示,学术写作的过程中自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很多时候几百页的书她只需要重点看其中的十几页甚至几页,“在图书馆就不用了,楼上借书,楼下看,用完即还。”周婷说,除此外,她还从一些期刊网站下载了千余篇论文,分门别类地存储在电脑里。

  “可能大学前6年来图书馆累积的时间还没有这一年长,”周婷坦承道,“有点后悔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还没毕业,我已经开始怀念了。”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91所高校的56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34.2%的受访大学生每周去图书馆3次以上,23.89%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基本不去”,“不常去,考试周才去”的受访大学生占17.11%。

  超半数大学生去图书馆为自习

  周婷向笔者介绍,自己幸运地错过了图书馆“爆满”的季节。从秋天开始,图书馆外的长队越排越早,甚至早晨5点半图书馆门口便“门庭若市”。这种“盛况”持续到转年1月底结束。“考研、期末、四六级考试的冲刺期吧,”周婷总结道。

  在她看来,没有铃声的打扰,不用因为教室有课而更换等,都是图书馆成为受欢迎的自习地点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学生中有一种传言,‘坚持在图书馆上自习的人一定能考上研究生’,”周婷说,“新建的图书馆条件更好,可以申请使用个人研读间。”

  马杰是沈阳一所高校2015级本科生。大一入学开始,她便保持着每周去图书馆3次的习惯。“我在图书馆很少借阅图书,主要是喜欢图书馆的环境,安静、自在。”马杰向笔者描述,图书馆的午后,阳光暖暖的洒在阅览室的桌子上,没有教学楼里自习室的紧张,没有寝室里伏案时的倦怠。

  杭州大二学生林琳也同样认为在图书馆自习更有“仪式感”,能让自己远离手机,更专注在书本上。对于把图书馆当做自习室,林琳有自己的解读。“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大家都是来学习的。读名著就比读专业课本高贵很多吗?知识怎么能比较呢?”林琳坚持,来图书馆学习是看中了环境,而自己有需要时也会借书。“一个学期10本左右吧,基本都是专业课的补充书目。”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59.48%的受访大学生去图书馆的目的主要为自习,18.7%的受访大学生以借书或阅读为主要目的。

  “我觉得不是说在图书馆自习不好或是不应该,只是说,自习者‘爆满’不等于图书阅读者‘爆棚’,在某些方面来说,图书馆其实仍是寂寞的。”周婷说。

  33.72%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借阅的图书数在5~15本

  在吉林一所高校读书的李玲看来,自己借书不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以及不知道读什么书。她坦言,有时刚记下老师推荐的书目,下课后就把借书的事忘了,社团工作,各种竞赛占去了大部分时间,李玲很久没有静静地读书了。

  “有的同学就特别能读书,每次看他都在读不同门类的书籍。”李玲对于博览群书的同学也感到十分崇拜,她坦言自己每年的计划都是希望能多读读书,“然而想象总是美好,现实很残酷啊。”

  同济大学2015级本科生王欣坦言自己也不常去图书馆借书。“我比较喜欢在书上做笔记,借来的书就不能随便写划,很不方便。”为此,王欣遇到自己想看的书都会在网上或者二手书店购买,现在她的寝室里也存放了20多本自己购买的书。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44.96%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借阅的图书数在5本以下,33.72%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借阅的图书数在5~15本,6.56%的受访大学生每学期借阅的图书数在30本以上。

  2018年初,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公布了学生的年度阅读报告,推出图书借阅排行榜。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统计并整理了79所高校发布的书单,其中《平凡的世界》《明朝那些事儿》《活着》《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铺》《三体》等书籍更受大学生欢迎。

  “图书馆的借阅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的阅读状况,毕竟如果一年只读一本书的人是不可能在图书馆借几十本的,”周婷解释道,“还有可能就是现在阅读形式很多,大家不一定需要去图书馆借书。”但她强调,学校图书馆有一些非常珍贵的资源,比如中外期刊、馆藏古籍等。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78.45%的受访大学生更多按自己兴趣借书,44.96%的受访大学生大多借阅专业书籍,28.81%的受访者表示借书时没有明确目的,随意寻找。

  “基本上老师在上课时推荐了哪本书,这个学期就不用想在图书馆见到它了。”浙江师范大学法学专业的霍梦娇说,曾经,法理课的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洞穴奇案》《法的门前》等书籍,第二天,图书馆馆存的5本书就全部借完,连预约都是几个月后的事情了。

  电子图书馆仍“新奇”,近半数大学生从未使用过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46.17%的受访大学生从未使用电子图书馆,30.12%的受访大学生使用电子图书馆的频率是每月2次以下,每月3次及以上的占23%。

  受访学生对数据资源的使用大多集中在完成作业或是论文撰写。“电子图书馆的检索功能特别强大,特别是在查找一些生僻或者新兴的专业知识时。”杭州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王敏悦说,只需在检索栏里输入关键词,系统便会检索出相关文章,下载之后即可查看。

  “学校提供的电子资源里,我最常用的只有万方和维普。”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梅伟耀说。学姐曾向他介绍学校的电子图书馆,除了中国知网,电子图书馆还链接了多个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对在校学生免费。“不过对我来说要完成课程论文的话,用万方和维普就够了。”

  “用于电子资源的经费一般是纸质资源经费的3倍到4.5倍,纸质资源的使用量在逐年下降,数字资源的使用量在不断上升中。”汕头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莉华表示,“这是一种趋势。”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有为新生开辟的专栏服务区,并以游戏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图书馆概况和使用指南。其公开的数据显示,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共375个,包括引文和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BvD系列数据库、事实数据库等。此外,还有大量古籍、特藏、报纸、学位论文、专题研究、语言学习、多媒体资源等各方面的电子资源供师生检索利用。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电子资源的需求度不同。”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副馆长王云娣说。根据她的观察,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对电子资源的需求较大,理工科的学生更多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

  针对学校电子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王云娣认为,学校可以向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开展数字资源利用咨询会、数字资源利用大赛等,通过多种宣传推广途径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从2006年起,我校图文信息中心就以每周一小时讲座的形式,进行专题数字资源培训利用的讲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我校移动图书馆一年阅览5000次以上的学生有1400多人。”王云娣说。

  “图书馆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终身课堂,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资源,那么对于他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将会有极大的助益。”张莉华说。

  (浙江师范大学张晨怡、汕头大学陈洁玲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宇平 东北大学 马佳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