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1 15:1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1-21 15:11 | 查看:1440次
巴金说:“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母爱是一种源于本能的情感,正如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说的,“每个母亲在孩子需要时都可以做得到”。人们赞美伟大母爱,也设想过,若调换位置,面对绝境中的患病母亲,儿子又该如何表现?天津“80后”青年常訸以感天动地的大孝行为,给出了一个答案。
2007年,常訸的母亲何学军突然消瘦,脸色青黄,浑身乏力。常訸记事以来,母亲一向身体硬朗,家里家外奔波劳碌,总也闲不住,但母亲不是超人,一下子就被汹汹疾病击倒了。父亲常冬怀已下岗20年,靠摆摊卖锅巴、煎饼维持日子,每天凌晨三点半就起床忙活,要去四五个地方卖货,还外加送货,在外面摆摊一干就是16个小时。常訸带着母亲四处看医问药,最终确诊母亲患的是淤胆型肝硬化。医生说,这种病如不进行肝移植手术,患者存活期也只有半年。肝移植是唯一治疗手段,却又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据卫生部门统计,由于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极为紧缺,目前我国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约150万人,也只有1万人能做上移植手术。
已经上班的常訸毅然辞掉工作,决定把自己的肝脏捐给母亲。这种活体肝移植手术具有高技术、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对捐肝者的要求也很严格:必须是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无任何传染性或遗传性疾病,血型匹配,还要有心理评估和相关证明,而具备这些条件绝非易事。比如亲子关系证明,派出所是不能随便开具的,他通过找居委会、公安河西分局和区户籍中心寻求帮助,请医院做伦理审核,请律师做公证,签合同,跑了两个星期才办妥了证明资料。
常訸知道让母亲接受儿子的捐肝移植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便说服母亲先住进市“一中心”医院,理由是该医院条件好,专家多,内科治疗设备先进,暗中却带母亲完成了肝脏移植的各项身体检查。这时候,他被查出患有中度脂肪肝,不符合捐肝要求,打算借鉴“暴走妈妈”陈玉蓉的减肥方法。他家住河西区科艺里小区,与市“一中心”医院相距11多公里,他每天坚持徒步疾走,往返23公里需花费三小时。正是盛夏,他从家出来,沿中环线一路“暴走”,不多时就浑身湿透,到医院早已成了“水人”。常訸的体重下来一些,肝脏脂肪含量却改变有限。为此他请营养大夫有针对性地开了科学饮食配方,每天以玉米窝头为主食,只吃伴蔬菜和豆制品,不吃荤腥、水果和含糖量大的食品,同时加大运动量,三伏天也不肯中断,两个月下来,脚底的血泡变成硬茧,体重减了20公斤,终于达到活体肝移植的标准。
事情的进展都在常訸的周密计划之内。但由谁来捐肝,父子俩意见有分歧。常冬怀打算自己捐肝,儿子毕竟只有25岁,身体若有闪失可是一辈子的事。常訸不同意,父亲年过半百,也有脂肪肝,身体经不起折腾,“爸爸是全家的经济支柱,爸爸垮了,家也就垮了”。说通了父亲,常訸又做母亲的工作,母亲一听急了:“你要是再有这个想法,我就跟你脱离关系,没你这个儿子!”常訸泣泪道:“妈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您都是生我养我的妈妈,您想过没有,如果您不在了,咱们的家就没了……”
2011年8月8日,刚刚过了25周岁生日的常訸,如愿以偿地和妈妈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25年前,妈妈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25年后,我要用妈妈给予我的一部分,来延续她的生命”。邓永林主任带着张伟晔大夫、侯建存大夫组成的治疗组负责整个手术,常訸被切除60%的肝脏,移植到肝脏完全被切除的母亲体内,手术从早8点一直到晚6点,耗时10个小时,非常成功。
“80后”青年常訸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精神气质,这就是谦逊、笃定和成熟。谈到这次捐肝,他这样说,“我不能让爸爸妈妈发生任何意外,这就是支撑我的信念……以前常听到信念这个词,自己做这件事,不知道是不是与信念有关。正因为信念,做这件事从没有想过放弃,一路坚持下来”。
社会评价“80后”一代,常常会提到这样几个关键词:独生子女,依赖父母,娇生惯养,自私叛逆,不敢担当……常訸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些社会偏见,并向世人宣告,在这个不断制造经济神话和物质奇迹的时代,一位“80后”大孝青年对母亲的爱,同样可以做到伟大,高尚,无私,忘我。
来源:天津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