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1 14:17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1-20 17:40 | 查看:968次
李拴州靠一条残腿,走过了35年。路数不清走了多少里,拐杖数不清折断了多少根,他记不清救治了多少病人,但被他救治的每一位病人却记住了他。
为让农民享有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他默默行医35年——
长治市屯留县吾元镇岭村,李拴州沿着一条蜿蜒颠簸的小路,走到离村子2公里外的甘草滩候车点。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跳——李拴州一条腿,借助一根铁拐。
岭村,地处屯留、沁县、襄垣三县交界,离屯留县城35公里,是个偏僻的小村子,全村400多口人分布在10个自然村里。村村之间最远的,有6公里;最小的村子,仅有两口人。
就在这山大沟深的村子间,李拴州靠一条残腿,走过了35年。路数不清走了多少里,拐杖数不清折断了多少根,他记不清救治了多少病人,但被他救治的每一位病人却记住了他。
村民健康活档案
李拴州每个月都得跑趟县城,目的地只有一个——县新农合医疗管理中心。乡村公交车是他去县城的唯一方式。上车时,一手抓住扶手,身体全部重力压在一根铁拐上;身子往前一冲,腿一缩,攀了上去。到了县城,拄着铁拐走在街上,步幅大,脚步快,甚至比常人速度都快,“这比山路好走”。
一个蓝色小布袋,是他的“公文包”,里面是去年12月份全村85名病人的详单,包括门诊统筹登记表、处方、门诊病历和药品出库单。最近是感冒高发期,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李拴州也就格外忙。
在医疗管理中心,接待他的是吾元镇经办员马俊玲。在这个镇,像李拴州一样的村医有32名。马俊玲对李拴州的印象很深,“每个月第一个周一,他肯定来,从没耽误过。而且,报送的材料都码放得整整齐齐。”
李拴州是每个村民最鲜活的健康档案。村民既往病史、用药过敏史和家族病史,甚至连村民自己都不清楚,而他却对此了如指掌。从儿童计划免疫、头疼脑热治疗,到传染病、地方病防治,他执著地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村里有这么认真负责的村医,是村民的福气啊。”马俊玲感慨地说。
拄杖行医走山村
然而,李拴州却是不幸的。
今年53岁的他,16岁那年因为骨肉瘤,做了截肢手术。本是追梦的季节,却折断了翅膀。
“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这么完了?”对于这个天性自强的农家少年来说,1977年无疑是个重要年份,他去了村卫生所帮忙,从最开始帮医生取药、抓药的学徒工做起,逐渐掌握了娴熟的医技,后来,卫生部门推行医生资格认证,他通过考试,取得行医执照。
背着药箱,拄着拐杖,行走在崎岖山路上,这是早些年李拴州留给村民的最深印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成了村里唯一的村医,谁有个大小病,他都要去,哪怕是深夜。
长年奔波,他的拐杖断了一根又一根,有一次甚至翻进了水沟里,唯一的腿也骨折了,至今,里面还有15cm的钢板。10年前,他干脆用铁管焊接了一根拐杖,重约2公斤,“虽然沉了点,但耐倒腾,用着也顺手。”
由于自然村之间距离远,1996年李拴州买了一辆三轮车,外出行医快捷多了。但也只能是走大路,到了羊肠小道,还得靠铁拐。10多年间,他已经用坏了3辆三轮车,铁拐也是伤痕累累。
半月才见妻一面
从岭村出发,沿狭窄山路往沟里钻,曲曲折折、沟沟壑壑,半小时后,到了麻地沟村——年轻人都到了岭村居住,只有十三四位老人不舍得离开。李拴州每个月都得跑两趟,量血压、送药。知道来一趟不容易,每次走,老人们都把他送出老远。
夏顶烈日,冬冒严寒,一晃35年。35年间他始终把病人当亲人。经过李拴州及时救治,这些年10多名急诊病人转危为安,数十例疑难杂症经他治愈。
然而,对于自己的家庭,他说,“亏欠太多。”2011年年底,老伴查出宫颈癌,身体逐渐虚弱。他忙于行医,两口子谁也顾不上照顾谁。无奈之下,老伴的姐姐将老伴接到襄垣县,由姐姐照顾着。
当日,记者跟随李拴州从麻地沟村回来时,已经晚上6时半了。他说,最近下了雪,路不好走,已经半个月没见老伴了,想搭记者的车去看一看。山路摸黑半个小时车程后,他见到了老伴。两人见面话不多,火炉前,李拴州握着老伴的手,老半天不撒开。
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往外跑,是李拴州一生的目标。而今,这也成了儿子的人生目标。在河南学医的儿子毕业后要回来接班,继续为岭村的乡亲们服务。李拴州说,“行医就是行善”。
来源:山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