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韩学子回国当志愿者:内蒙古防沙 帮四川老乡盖房子(4图)

发布时间:2009-09-04 11:5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9-04 | 查看:1730次

志愿者们把手聚在一起高喊加油

内蒙古组志愿者(左一为燕乐佳,右二为郭一霖)

 

志愿者们正在沙场里植沙障

 

志愿者们正在雨中搬运用作地基的沙石

  近日,15名在韩中国留学生,和韩国的大学生们一道,分别前往中国四川汶川灾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做志愿者,为灾区的重建和内蒙古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活动是中国驻韩使馆教育处通过在韩中国留学生联合会网站和各个高校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发出通知。“招募志愿者的消息一发出,报名的邮件就像雪花似的寄了过来,前前后后一共收到了将近500名同学的参与申请。经过笔试、面试的层层选拔,从中录取了15名志愿者。”在韩中国留学生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雷生说。

  四川灾区重建组 帮老乡盖房子

  从大学时起就担任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部长的郝冬麒,对做志愿者一直有着极大的热心。去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韩国成均馆大学读研究生。“我一直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发现自己除了捐款,什么也做不到。今年有机会可以亲自去参加灾区重建,当然要报名了。”

  此次四川组的活动是由国际性的志愿服务组织组织的。7月26日,郝冬麒作为四川组志愿者1批C组的队员前往四川彭州市小鱼镇。

  这一组的任务是给建房的工人们“打下手”,基本就是挖地基、填路基、搬石头和拌水泥。这其中最累的工作莫过于搬运石头了。这些用于填路基的石头都很重。因为那里交通不便,甚至连小工具车都无法进入,所以只能依靠人力。每天队员们用将近一个上午的时间把这些石头从山脚下的河里搬到岸边,下午再把收集好的石头一个传一个地运到山上。

  7月底的四川闷热得很,几乎每天的气温都在37摄氏度左右,即使是什么都不干,都会出汗。再加上为了避免晒伤,队员们都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工作,更是热得大汗淋漓。后来,赶上3天都在下雨,为了不延误工期,大家就穿着雨衣坚持工作。志愿者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工人,是志愿者,所以才要在雨天继续工作,抓紧时间完成任务。我们想为在冬天来临之前,让更多的灾民搬出简易房,住进新房子尽一份力!”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志愿者们还是充满着活力。为了给当地群众举办一个小小的文艺汇演,大家每天收工后还在住处排练到夜里一两点钟。离开的前一天,志愿者们表演了特意准备的拉拉队助威舞和跆拳道等节目,还和小朋友们做了游戏,场面十分融洽。“村民跟我们说,他们大人还好,但孩子心灵的创伤是很难弥合的。所以我们能给孩子们带去笑声,让他们暂时忘掉苦痛,也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是用什么东西也换不来的。听了这些话,我们非常感动,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郝冬麒说。

  刚回到韩国的几天,早上醒来发现不用去干活,郝冬麒的心里还有点不习惯。后来大家自己作词作曲,去录音棚录制了一首歌,以此来纪念这次活动。从7月26日到8月5日,11天10夜的时间,留给郝冬麒一生难忘的经历,同时也给他增添了一丝牵挂:“我想冬天的时候再去一次,那时候,居民应该都住进新房子了。”郝冬麒说。

  内蒙古环境奉献组 防治沙化植沙障

  就读于韩国庆北大学心理学专业3年级的燕乐佳刚开始报名的时候是冲着四川灾区去的。“后来想了想,也不是非得去灾区才算是志愿者,去内蒙古治理沙化、保护环境也是为祖国做贡献。”

  和燕乐佳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首尔大学人文学院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郭一霖:“我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尽一份力。本来想报名去四川,但是一想,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能为环保出份力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选择了去内蒙古治沙。”

  燕乐佳所在的2批B组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的一个叫做查干诺尔的地方。队伍于7月23日从韩国出发,先到达北京,次日前往阿巴嘎旗。

  此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植沙障。原来,当地防治沙化主要是种植了一种叫做碱蓬的植物,为了防止大风吹走碱蓬的种子,就将折断的枯树枝一排排整齐地插在土里,也就是沙障了。

  因为当地十分缺水,志愿者们的用水都是定量的:每人每天饮用水3瓶,生活用水只有3瓢,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难处。草原上白天三十几摄氏度的高温,到了晚上降到了只有几度,早晚悬殊的温差使初来乍到的志愿者们病倒了不少,其中就包括郭一霖。

  到草原上的第二天郭一霖就生了病。“我不想让别人说咱们中国的学生娇气,就没和老师说。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了,自己吃了点药就去给韩国学生做翻译去了。”结果第二天她就真的病倒了,在蒙古包里躺了一天。“我们队里的一个北京的摄影师给我刮了痧,韩国的老师也给我用了他们的疗法。当地的朋友特意给我煮了粥和面条,还在水里加了盐给我喝,真的特别感谢他们的照顾。”到了晚上,身体还没好的郭一霖又去当翻译了:“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跟大家在一起很开心,有点不舒服也能挺过去,病也好得快。”

  除植沙障外,内蒙古这一组的志愿者也要帮助双方进行交流,这对志愿者的语言能力也是一大考验。

  工作的闲暇时间郭一霖则喜欢叫上几个韩国朋友去找当地人聊天,有时候大家还会“以歌舞会友”,十分精彩。纯朴的当地朋友十分好客,他们和志愿者双方还会互赠礼物。“有些原本可能对中国不是很了解,或者带有一些偏见的韩国学生对我说,因为我的帮助和细心解释,使得他们开始对中国产生兴趣,甚至喜欢上中国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开心。”的确,这次活动中,郭一霖不仅是一个环保志愿者,还担当了一回帮助韩国学生和当地人沟通的志愿者。

  “蔚蓝的天空,棉花糖般的云朵,夜晚铺天盖地的星辰,还有那鲜碧如画的草原。想到这份美丽可能会一点点消失,那种心痛的感觉是言语不能表达的。而且在治沙的方法上很多人都存在着误区,我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才学习到的。”7月31日,9天8夜的志愿活动很快就结束了,郭一霖回到韩国后就写了篇关于治沙误区的文章,“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认识到。”

  “去!如果有这样的活动,我还会再去的!”这些志愿者,当被问及是否还会参加类似活动时,都给出了一模一样的答案。(彭沙 本文均由张雷生供图)

(责任编辑:孙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