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松:九旬老人抚养6名孤儿长大 演绎超越血缘的人间真情(图)

发布时间:2018-04-09 22:12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5-30 | 查看:1468次

人物故事:

  彭云松 ,97岁,道外区丰润街居民。

  哈尔滨市有一样一个特殊家庭,儿女们姓氏不同,却共有一个爸爸。而这位让人可敬的爸爸收养他们6个弃儿,培养他们长大成家,事业有成,他却终生未娶,如今97岁的彭云松和他的儿女们幸福地生活在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

  年青时,他每月36元工资,却先后收养了6个弃儿,自己却终生未娶,培养儿女健康成长是他的目标。

  说起自己的家来,彭云松的儿女们说:我们的大哥是闫景成,是爸爸彭云松第一个带回家的小孩。大哥是孤儿,从小流浪,8岁那年在铁道线附近转悠,快饿昏时,爸爸给了他一个馒头,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对他说了句“跟我回家吧”。至此,爸爸先后收养了我们6个儿女。

  老二郭廷忠告诉记者,他是四岁时失去双亲,到处流浪。彭云松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给了吃的还带他回家的人。他只比同是孤儿的老三张秀清大几个月,为了争烤土豆,常常跟老三张秀清和老四高玉滨闹成一团,最后“离家出走”。“当时很淘气,一次又一次跑出去,让父亲一次又一次找我……”郭廷忠哽咽了,“爸爸的脚有些跛,急得满身汗,好几次把准备好的树枝子举起来,又放下……他从没打过我们。他不善表达,从没说过什么“暖心窝”的话,可打老四高玉滨进家那天起,他便让这个失去母亲、父亲患精神病的可怜孩子挨着自己睡。半夜,他爬起来给孩子掖好被角,轻轻搂进怀里。直至现在,彭云松依然跟当年一样,每天只吃一顿饭,可他从没让毫无血缘的6个孩子饿过肚子。儿子栾景通说,爸爸他只是省化工厅供销处的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只赚36元钱,但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他养了5头羊,每天凌晨摸着黑儿挤奶到早市去卖。

  他没有能力培养孩子上大学,但却培养出了6名爱家敬业的好人,还有的儿子多年被评为劳模。

  彭云松在山东老家的亲人和同事都无数次劝他把6个孩子送到孤儿院,自己好娶老婆、生孩子。他沉默过,但还是拒绝了。大家气急败坏:“图啥呢?”冬去春来,刮风下雨,小泥屋摇摇欲坠。可是,里面那个耿直的山东男人,总是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将6个孩子紧紧搂在一起。

  老二郭廷忠对爸爸彭云松始终有些芥蒂。他12岁进家门,总是融不进这个大家庭,有时彭云松一急,还会吼一句“你要再跑,我再也不养你”……直到16岁那年,郭廷忠去当兵,临走前,彭云松从怀里掏出15元钱塞给他,笑眯眯地对他说:“珍惜机会,锻炼成长。”郭廷忠接过被包得严实实的、带着体温的钱,望着花白头发的彭云松,低下头,无声地哭了。四年来,他第一次对彭云松喊了声“爸”……15元钱,那是他们一大家子人半个多月的生活费。

  孩子们渐渐大了,纷纷离家。老三张秀清16岁那年坚持下乡。彭云松不同意,大口大口抽闷烟。女儿说:“我在那儿吃得好,还能给咱家带吃的……”彭云松急得眼睛通红,把烟甩在地上:“谁要你带吃的来……”老儿子刘玉忠是彭云松从山东老家带过来的,读了一年初中就不学了。彭云松叹了气:“不读就不读吧,人只要心眼好,做一个有手艺的好人。”

  他只上过三年私塾。可他对老五栾景通读高中的事始终态度坚决:“咱家穷,你是读书的料,一定给咱家争口气。”栾景通19岁当兵,在部队里表现得十分出色,很快入了党,成了家里第一个党员。二哥在部队里也入了党、提了干。当年的“野孩子”们,纷纷省吃俭用地每月往家寄钱。老四高玉滨初中毕业后在化工机械厂连续5年当上劳模,还分到了房子。他把钥匙放进父亲温暖的大手里,对上父亲温柔的目光:“爸说的真对,做个好人,认真工作……’”

  为了让儿女有房住,彭云松在79岁那年只身回到山东老家。富起来的儿女接他回家时,老人却将财产全部留给了老家孤困邻里

  16年前,彭云松召开了“家庭会议”,将自己的两套房子分别给了三女儿张秀清和老五栾景通,让女儿一家有自己的住房,也鼓励老五创业;其余的几万元存款,平分给另外4个子女。女儿张秀清当场急了:“您就住我家,哪儿也不许去!”彭云松摇摇头:“我的烟抽得太多了,怕给你们家添乱……”这个为儿女倾尽大半辈子的老人,在他79岁那年回到了山东老家。

  老五栾景通是父亲眼里最出息的娃。他用爸爸彭云松给的房子创业,生意越做越大。这个53岁的私企老板在过去五六年里一共帮过130位孤寡特困老人,花出去上百万元。他组建了哈尔滨第一支专为老人无偿服务的爱心车队。去年,栾景通不顾爸爸的阻止,他终于铁了心要接父亲回家,当他带着妻子跑到山东,辗转找到父亲当年只花500元钱盖的小房里时,看着黑乎乎的小屋和爸爸用砖头儿上面盖了个门板的床时,栾景通跪在地上痛哭不已……我这辈子也没想过,这十几年我爸是这么过来的……”

  原来,刚回山东的第二年,彭云松听邻居说隔壁的老太太快饿死了,“三天就吃过一个小窝头”。他一路小跑地来到市场,找了个卖馒头的摊,交给摊主100元钱,让他每天给老太太送2斤馒头。他盘算好了,老太太吃到7月,地里的玉米就成熟了。

  彭云松有很多“乡亲粉”。十几年来,无论谁跟他提困难,只要老人手里有钱,肯定给出去。乡亲们互相约定,无论谁家包饺子,第一碗都要给彭大爷端来。得知他儿子来了,几十位乡亲们哭天抹泪地端着小板凳,跑到老人的小泥屋门前“静坐”。“不能让老爷子走,舍不得!”去年,老父亲刚从山东平邑县的老家回家,6家兄弟姐妹在饭桌上都哭了:“下辈子投胎,咱还是彭家的人……”

  面对着六个儿女的争抢,已经97岁的彭云松为了不给儿女们添麻烦,只答应住进了哈尔滨市道里区井街胡同金银河居家养老院。儿女们要给钱,他连忙用粗大的双手一挡:“我有钱呢,两千多块……”那是他每月的退休金。可他好像从没把钱当成自己的。这么多年,谁提着困难来要钱,他都给。就连记者伸手逗他“您给我点儿钱呗”,他也会立刻在裤兜里摸索起来……

  如今,老大家的孩子是哈工大的博士,老二家的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高中当老师,老四家的女儿学的是中医,在北京工作……这个庞大家族里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出息,面对儿女们几次三番提出随彭姓,彭云松始终不肯。他说:“我只是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他们,破坏别人家血脉的事,咱可不能干。”

  来源:黑龙江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