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至:乡村医生40年甘于奉献 真情守护村民健康(图)

发布时间:2018-04-09 13:1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05-30 | 查看:1366次

人物故事:

  40年矢志不渝的情怀,40年永恒执着的追求,40年奔波忙碌的身影,40年默默无闻的奉献。他把人生中最绚丽的40年献给了自己钟爱的乡村医疗事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坚持,用长年累月的付出演绎了什么叫做真爱。他就是天元区雷打石镇的优秀乡村医生李冬至。

  村里的第一届赤脚医生

  从小家境清贫的他,很小就开始分担家务,下地干活。后来因其岳父是当地名医,他自己平时也对治病感兴趣,1976年他被村民一致推荐,成为株洲县第一届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员,后又在当地医院跟班学习,期满后回村开办村卫生所,由此开始了村医之路。

  “既然大家推选我,就要对得起村民这份信任”,他这样告诫自己。他认真把握每一次学习机会,始终坚持自学,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

  铁篱村有1500多人,李冬至尽职尽责的帮助这些村民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并担负起疫情报告、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村里有几百名育龄妇女和0-7岁儿童,有100多名高血压患者,有67名糖尿病人,还有11名重性精神病人。”他对村里需要随访的乡亲如数家珍。一本本厚厚的随访台帐,内容翔实、字迹工整,不仅记载着李冬至的敬业精神,更记载着他关注村民健康的“大爱”。

  闻病而动,一个电话上门

  在李冬至的眼里,所有的病人都是他的亲人。“白天黑夜,寒冬雨雪,病人需要就得去。”一句话,折射出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了他的行医准则。正因如此,多年来,李冬至身体力行,闻“病”而动:不论远近,不论天气。村民一个电话或者一声呼喊,他都会上门服务。

  九冲十八岔是铁篱村的地形,翻山越岭是李冬至的家常便饭。一般计算距离用公里、千米。但对于李冬至这样的赤脚医生,就是翻多少道岭,爬多少座山,过多少条河。他始终认为,常年奔波在外,行路虽辛苦,但这是替大家在做事。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本村常年患有肺气肿、肺心病的低保户王某,因受凉急性发作,情况十分危急。接到他家人的电话,李冬至立刻起床赶到病人家进行抢救,使病人得以脱险。又经过十多天观察、护理与治疗,患者得以好转。但因其家庭困难,李冬至只收取了连成本费都不够的医药费。

  四十年如一日,守护居民健康

  2008年的那场冰灾,对李冬至是一场严竣的考验。因为冰冻,很多人在自家的门口或者菜地摔倒,软组织挫伤的,头破血流的,脱臼的,骨折的,村民们各种各样的情况接踵而至,李冬至忙得焦头烂额。更严重的是,因为冰冻,没电、没水,道路也不通,伤情严重的没有办法送到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去,在这举步维艰的日子里,李冬至想方设法都要赶到受伤的村民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个傍晚,李冬至正准备吃饭,却听到有人急切地叫唤着“不得了,马大娘摔倒了躺在地上起不来了……”话还没有听完,李冬至放下筷子,背着药箱就往马大娘家里赶。马大娘80多岁,老伴去世,子女都在外工作,一个人孤苦伶仃。一进院子,李医生看到躺在冰地里的大娘不能动弹,赶紧上前查看马大娘的伤势。等李冬至处理好伤口,已经夜深的,还没有吃饭的他又冷又饿,偏偏大娘家的水管被冻住,一滴水都没有,李冬至只能摸黑给大娘提水,做了点吃的端到大娘的床边,马大娘哽咽的拉着李医生的手说:“李医生啊!你真是个好人呐。”第二天清晨,李冬至又发动马大娘家的邻居轮流照应。即使有人照顾了,李医生每天还是要亲自过来看一看大妈的伤势,跟大妈聊上两句天,帮大妈准备好每天的菜和水,并一再叮嘱大妈不要出门,外头又冷又危险。直到马大妈的儿女赶回家,这样的日子才结束。

  2012年1月的一个夜晚,已是十二点多钟,本村低保户王某常年患有肺气肿、肺心病,因受凉急性发作,情况十分危急,家人给李医生打电话,他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寒冷,立刻起床赶来,对病人进行抢救,使病人得以脱险,因患者家庭困难,只收取了连成本费都不够的医药费。还有本村五保户李某,因患偏瘫十多年,家中无人照疗,而且经济又十分困难,李医生就主动上门了解病情,为他免费治疗、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还耐心向他讲解偏瘫的康复知识,帮他做康复锻炼等……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他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用心服务”,村民这样评价这位低调质朴、待人和蔼的大夫。

  春去秋来四十年,李冬至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才是坚持。历年来,铁篱村的麻疹、白喉、百日咳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新生儿破伤风、脊髓灰质炎更是绝迹;每年出生的儿童不仅接受了预防接种,而且都发放了儿童预防接种证,切实做到一人一证一卡,“四苗”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真正建立起了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治好的病,帮过的人,他说大多已忘记了;得过的奖,评过的优,他说受之有愧;他只记得自己是乡亲们推选出来的“赤脚医生”,只记得乡亲们需要他。虽然年龄大了,但“要干到走不动的那一天,让大伙不要爬一座山才能看上病。”

  来源:湖南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