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6 22:11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4月 | 查看:1634次
人物故事:
宋卫国,男,46岁,山西省长治市三元煤业公司职工,全国首个民间安全公益宣教基地的创建者。
他二十六年如一日,奔走在全国各地工矿企业和学校社区,举办了3000多场安全志愿宣讲活动,自费编印、免费发放了20余种不同类别的安全宣传单70多万份。至今,全国已有上百万职工群众、少年儿童接受过他的安全知识教育。2016年3月,中宣部授予宋卫国第二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26年苦口婆心讲安全
今年46岁的宋卫国是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职工,之前他是潞安集团的一名普通矿工,但在许多人眼里,他却显得有些“另类”。
他是我国第一位安全宣传志愿者。一提起“志愿者”,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可能是这样一群人:为了某种信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不计报酬为他人、为社会做着一些事情,他们可能有些偏执、可能有些“怪异”,因为他们在做着别人想不到,或者想到了也不愿去做的事情。
宋卫国就是这样一名志愿者,也是周围人眼里有些“怪异”的人。作为一名普通职工,26年来,他在工作之余坚持进行公益安全宣传活动,苦口婆心地向人们宣传“安全大于天”的理念。2010年,他舍弃每年3万元的房屋租赁收入,投资8万元在自己家创办了全国首个民间安全公益教育基地。
宋卫国的家是一栋三层楼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近一半被宋卫国用作教育基地。一层主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各种安全科普漫画、挂图和安全警示标语,安装有播放安全知识的47英寸液晶电视,客厅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许多小板凳。此外,还专门设立了预防溺水安全教育室、阅览室。
身边的朋友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大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去做那些没有回报的事情。在无数次劝阻无效后,有人渐渐把他当做“怪人”冷眼相待。
但宋卫国没有妥协,他依然如故,独自默默地奔波在义务宣讲安全的道路上。
执着是因为一切都值得
宋卫国的工资基本用在了他的爱好或者叫追求的事业上。宋卫国坦诚地说,并不是一开始他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一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惨案,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也让他看到幸福家庭瞬间毁于一旦的悲惨景象。他觉得自己需要呐喊,需要奔走,需要把“安全第一”讲给周围每一个人。
于是,宋卫国开始关注发生在周围的安全事故,开始热衷于把事故教训向周围的群众进行宣讲。为了把事故起因、危害程度等弄清楚。每当周边地区有重大事故发生,他都要抽时间跑到事故现场去看一看。
从1994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大火现场,到5·12汶川地震北川现场、4·14玉树地震现场、3·28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现场……宋卫国不仅亲眼目睹了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灾难,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宣传安全知识的信念。
每当从事故现场回来,宋卫国都要把他看到的每一个细节用笔记录下来,再认真编排现场照片,做成宣传单或宣传展板。每逢节假日,他总要带上安全宣传资料和事故案例资料,到全市工矿企业和学校社区进行安全宣传。
不仅如此,每次出差,宋卫国把到景区拍照留念改为到处宣讲安全,北京史家学校、枣庄临山学校、河北唐山煤矿……面对成百上千的听众时,他慷慨激昂的演讲总能与大家产生强烈的共鸣,空中久久回荡着人们大声的回答“绿灯可以再等,生命不能重来”。
这些年来,他四处奔走,为此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这件事要一直做到老
提及宋卫国宣传安全的事情,妻子韩改珍笑着说:“以前我们经常生气,工资不往家里拿一分,钱全拿去印宣传单。看我生气,他也只是笑笑不吭声。后来时间长了,我想他花钱也不是做坏事,他想干就让他干吧。”
天天住在“安全公益教育基地”里,韩改珍开玩笑地说自己也被“熏陶”了,渐渐对安全宣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前总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现在总认为自己也应该尽一己之力,将更多处在危险、安全隐患边缘的人们拉回来。”多年来,不仅韩改珍协助丈夫走上街头宣传安全知识。上大学的女儿也参与进来,为基地做义务讲解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宣传活动。
在宋卫国家中,记者看到很多他自己选编的涉及家庭、校园、消防、瓦斯防范等方面的安全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比如“瓦斯防范综合篇”:儿子下井娘牵挂,违章出事老婆怕,瓦斯防范别耍滑,不出事故也重罚……再如“家庭防火安全篇”:电视电脑电器多,用完断电才防火。电器着火先断电,干粉灭火才安全……
靠着一次次的执着,宋卫国用声音的力量,唤醒了很多人漠视安全的意识。26年里,宋卫国先后自费开展了“全国煤矿安全宣讲万里行”“全国百校安全宣讲行”“全国消防安全宣讲万里行”等活动。
由于成绩突出,宋卫国先后被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上百家媒体宣传报道,并被授予“感动中国的矿工十大杰出人物”“全国优秀志愿者”“山西省十大公益事业功臣”等荣誉称号。
其实,26年里宋卫国就干了一件事,全国各地义务宣讲安全。“固执”、“另类”、“作秀”,宋卫国听过周围人用这些词来形容他,他也曾想过放弃,可是坚持久了就变成了习惯。
他说,当自己年老时,会回想起就是这一件事,让他一辈子都过得有意义。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将一件事做26年,并且还将继续。
来源:山西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