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2 19:0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2月 | 查看:2910次
人物故事:
陈凤英家住台山市深井镇井西村委会新富坑村,现在在台城街道南塘社区居委会)工作。陈凤英曾是台山市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她带着瘫痪的母亲去上学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台山侨乡,传递着浓浓的青春正能量,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懂得感恩、承担责任、学会奉献。
陈凤英是其母亲从阳江市某车站收养的弃婴,从小乖巧懂事,七八岁就学会了做家务,还主动到镇上的工厂拿些手工活回家做,以帮补家用。直到十三岁时,家庭经济困难、加上没有上户口的陈凤英才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得以入读小学。可在这年,其父亲病故,外公外婆也相继去世。其母亲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不久也病倒了,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在这个小女孩身上。她要上学,要照顾母亲,还要赚钱养家。可乐观坚强的陈凤英出人意料地做到了学习和家庭两兼顾,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为照顾卧床不起的母亲,陈凤英曾两次放弃入读城里重点中学的机会。后来,在政府和有关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她选择了入读台山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全免了他的学费。陈凤英是带着母亲去上学的,为方便照顾母亲,她在城里租下了某社区的出租房。为减免租金,她征得社区领导的同意,每天负责打扫所租住的那幢四层楼房的卫生。为了圆母亲想见亲儿的愿望,多方面打探“哥哥”们的联系方式,并积极与哥哥们取得联系,让母亲得以见到自己的亲生孩子。
读书期间,陈凤英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瘫痪的母亲,课余假日还到社会上去兼职赚钱养家,现在这个聪明坚强的女孩经政府的联系,正在台城街道南塘社区居委会工作。而关于陈凤英的孝道与感恩的故事正在侨乡大地广为传播,凤英所种下的“爱的种子”正在江门五邑生根发芽。
(详细事迹)
陈凤英家住台山市深井镇井西村委会新富坑村,,现在在台城街道南塘社区居委会)工作。陈凤英曾就读于台山市培英职业技术学校,她带着瘫痪的养母去上学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台山侨乡,传递着浓浓的青春正能量,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懂得感恩、承担责任、学会奉献。
24年前与养母结缘于车站
1991年7月13日下午,一个包着破烂衣服的女婴被遗弃在阳江市车站。这个只有一只猫大小的女婴,脐带还没脱落,正在发着高烧,一双小手紧攥着,不断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此刻,如果她懂事的话,她应该会大声哀求她的父母:“不要把我一个人丢在这个陌生的街头,我要爸爸妈妈。”
这个可怜女婴的阵阵哭声,引来了不少路人围观,但没人想收留她,因为她才出生四天。这时,刚好有一位好心的阿姨在等车,见此,她买来牛奶、奶瓶和抱被,穿过围观的人群,把女婴的脏衣服换了,喂她牛奶……看着这个粉扑扑的女婴,阿姨微笑中露出了为难的神色。阿姨四十多岁,丈夫中风了,家庭非常困难。她不敢马上收养这个女婴。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开了,女婴又大声哭起来了。看着这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婴,阿姨含泪抱起她,毅然收养了这小女婴。这个幸运的小女婴就是陈凤英。
就这样,陈凤英来到了这个贫困但很温馨的家。爸爸妈妈当小凤英是宝贝,都很疼爱她。他们即使自己熬饥寒也要让孩子吃饱穿暖。爸爸中风后,右手右脚活动不方便,但他硬扛下了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和种两亩地的活。而她的妈妈则到镇上当保姆照顾老人家。这样,两口子带着养女艰辛劳苦地过了六年。到了凤英该上学的时候了,昂贵的学费让她的父母束手无策。他们竭尽全力也无法筹够学费让女儿上学。因为没有办理收养手续,孩子一直没有户口,也因此没办法申请到政府的补助。看着村里同龄孩子都上学了,小凤英羡慕极了,但她却不敢叫父母送她去上学。因为她知道她家穷,跟别人家不一样。后来,她爸爸从侄子那里借来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家教凤英读书写字,计算加减乘除。
13岁的她终于上一年级了
穷人孩子早当家。凤英七八岁就学会了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活。爸爸出去干农活,她就在家做家务。九岁那年,凤英在堂嫂那里学会了绣花、做电子管之类的手工活后,便到镇上的工厂拿些手工活的货回家做,这样,她每个月可以赚一百块钱来帮补家用。后来,听说离家不远的水库脚下开了间牙签厂,凤英便去求老板收留她在那里打工。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需要两个小时。乖巧的小凤英,嘴甜手巧,厂里的叔叔阿姨都很喜欢她。
一天下班后,凤英用自行车推着牙签厂的废料回家(用来当柴火),由于天黑路滑,人和车翻倒在路边的水沟。后来,老板怕她路上出事,就不再雇用她了。十二岁那年,凤英到开废品回收店的老板娘家当保姆,帮老板娘照顾四岁的女儿和做家务活。老板娘一家人对她很好,像家人一样疼她。后来,深井河西村委会马书记知道凤英的情况后,马上替她向学校、政府提出申请,在各界的关心下,凤英终于顺利入学读小学一年级了。那年,凤英已经十三岁。
“爸爸走了,由我来照顾妈妈!”
就在这年七月份,由于长期的辛苦操劳加上营养不足,凤英的爸爸又一次病倒了,而且再也站不起来,年末就病故了。她的外公外婆也在同一年相继去世。凤英妈妈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不久也病倒了。凤英伤心极了,很担心妈妈也要离她而去。她决定勇敢地站起来,扛起这头家的重担,她对自己说:“爸爸走了,我来照顾妈妈!”家里没钱,她只能买些药油帮妈妈搽,有时妈妈确实痛得忍不住了,就带她去医院打止痛针,买止痛药给她吃,妈妈的病越来越严重了,要用拐杖来走路,失去了劳动能力。过了不久,废品回收店老板娘的女儿要上幼儿园了,只能辞退了凤英。后来,凤英找了一份在小食店打杂的兼职。小食店需要每天早上五点上班,晚上九点多才能下班。每个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凤英都是两点一线,独自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那条黑暗幽静的小路上,早出晚归。家,是她克服害怕的灵丹妙药。每天晚上回到家,通常她都是进房看一下妈妈就得立即拿柴草开火为妈妈做晚饭。她们母女俩住的一居室,由于年久失修,雷雨天,家里没有几处不漏雨的,炉灶前也不例外,滴滴答答......。 2008年,在市、镇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凤英可以入户了,她家不仅可以申请到政府救济补助,还可以申请到政府的危房救助金,她们终于住上两房一厅的新房子了。
带着妈妈去上学
乐观坚强的凤英要上学,要照顾母亲,还要赚钱养家,可她出人意料地做到了学习和家庭两兼顾,学习成绩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2009年,凤英考上了台山市“新宁中学”,这是市排名第一的重点初中,当时有几位好心人提议出钱供她到台城读书,但她还是决定留在镇上读初中,因为妈妈已经卧床不起无法自理,她不能为前途而丢下妈妈不管。时间转眼间过了3年,2012年中考,凤英被免试推荐到“台山侨中”。如果要继续读书的话,就意味着要带妈妈去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城里读书。这对凤英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当她决定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时,镇政府妇联主席找她谈心。乡亲们听到凤英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资助凤英完成高中学业。由于要照顾妈妈,她最终放弃了入读普通高中,选择入读台山培英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凤英的事迹感动了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学校全免了他的学费。
到培英学校读书,必须要带上妈妈到城里,必须要租房子。凤英将心中的忧虑告诉镇妇联和身边的亲人。由于她妈妈是个瘫痪的人,且出不了高价钱,找房子的事一直到上学前两天才能解决好。凤英终于可以带着妈妈去上学了。每天照顾妈妈——上学——做功课,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但好景不长,所租住的房东因她妈妈的情况要她们搬走,任凭凤英怎样哀求,房东都不同意她们住下去。接着,又搬了两次房子,都是因她妈妈的原因。凤英又陷入了困境。经过热心人士的指引,凤英母女搬到台城镇的一个原社区的办公室改成的出租房,他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后来,凤英为减免租金,征得社区的领导同意,她负责打扫所居住的那幢四层楼房的卫生。每天,凤英既要上学,照顾妈妈,打扫四层楼的卫生,还要到麦当劳兼职。甚至到了夏天,为了让卧床的妈妈能及时更换尿片而不会被捂出痱子,她利用课余15分钟的休息时间匆匆忙忙地骑自行车回家,飞速帮妈妈换尿片,再匆匆地赶回学校上课。这段15分钟的爱心之路承载着凤英对养母多少深沉的爱啊!这种爱令她从不会觉得痛苦、不会觉得累,她说:“因为妈妈是她的再生母亲,没有她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为妈妈圆梦
有段时间妈妈老是在喃喃自语,说挂念自己亲生的孩子,凤英后来才了解到原来养母在改嫁到台山之前已经生过5个孩子,因为贫穷,有两个不在了,有3个男孩存活下来了,都生活在阳江。凤英见到妈妈如此牵挂,就决定帮她圆梦,找到她的亲生儿子。她通过一些亲戚和朋友的打探,后来终于找到了这三位“哥哥”的联系方式,当凤英第一次打电话去的时候,这三位“哥哥”都不接电话。凤英一开始感到不解,后来得知这三位哥哥家中都是贫苦家庭,生活比较艰苦,当她主动找到他们后,哥哥以为凤英是不想照顾他母亲了,想把她托付给他们,不敢接电话。后来,凤英跟哥哥们说开了,只是因为妈妈想再见到自己的亲生孩儿,所以她想帮妈妈圆梦才找到他们的,并无他求。哥哥们感动万分,从此与凤英联系密切了,定期也会与妈妈通过电话聊聊天,今年春节,还有两位嫂来台山探望母亲。看到妈妈见到亲生儿子那双惊喜的眼睛,凤英感到无比的满足。
凤英不仅有着一颗坚强的心,还有着美丽、善良的心灵,更有着一颗永远感恩的心。凤英说:相对于别人,我是不幸的,相对于命运,我是万幸的。不管苦与累,幸运的我感谢背后还有一群特别照顾关心我的好心人。从小学到初中,老师不仅关心我的学习还经常开导我,教我做人的道理,我生病了,同学们省下平时的零用钱捐款让我治疗,我工作过的老板都亲人般的关爱我。政府的领导经常嘘寒问暖,大力支持鼓励帮助。我的健康成长,还离不开的是社会上的好心人士,他们慷慨解囊出钱出力,一如既往的资助我。 我的世界因为我爸爸妈妈而不孤单,因我所有帮助过我的好心人热心人而温暖,不管以后的路怎样走,我愿意为您们,为这个美好的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现在这个聪明坚强的女孩经政府联系,正在台城街道南塘社区居委会工作。在学校、朋友和社会的积极救助下,陈凤英母女俩虽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但是依然看到了美丽的彩虹。一个关于孝道与感恩的故事正在侨乡大地广为传播,凤英所种下的“爱的种子”正在江门五邑生根发芽……
来源:广东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