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1 16:0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6年1月 | 查看:1161次
人物故事:
王晓东,男,1967年10月生,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27年来,王晓东坚持“创新为患者,用心做好药”的工作理念,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做事、精益求精、勇于探索,从一名大学生工人成长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负责人、教授级高工,从生产一线到质量、技术管理一线,再到研发中心主任、原料药厂厂长、技术总监,一步一个脚印,带领项目组完成新药开发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或技术报告10篇,目前在研项目8项,并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晓东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上班先到生产车间看一看。他是常州四药技术总监,却总是保持着做工人的习惯。“每天车间里仔细看看,务求工艺改进的牢靠精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用心做好药,是王晓东奉行的座右铭。
1989年,王晓东从南京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自己求职进了常州四药厂车间做一名操作工。王晓东不喜交际,休息时喜欢捧着药典钻研。很快,工友们发现,这个大学生确实“有两把刷子”。日常工作上手飞快,很能吃苦,还能改进制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有一种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水分不能完全蒸发,导致制药成品不干净,王晓东发明实用装置,很快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有了技术创新,他都乐于跟工友们分享经验,手把手作技术指导。王晓东说:“工人都很朴素,你拿出真本事,他们就会信服。”
进厂不到三年,年仅25岁的王晓东就被任命为制药车间主任,管理和技术一肩挑。“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一支新药研发是否有意义,得看它的工艺牢不牢靠,看它有没有生产的可重复性,是不是给一线的工人做也能做得出来。如果一个产品只能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就没有意义。”
醉心技术创新,王晓东从操作工“逆袭”成长,跃升公司技术总监、研究员级高工、江苏省“333”工程技术带头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攻关的科研项目今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开发的新药屡次填补国内空白,一支药就年销售超4亿元。
王晓东技术攻关战果辉煌,却少有人知道背后隐藏的艰辛。记者看到一本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种实验数据的笔记本,最新的记录就是采访当天。这样的本子,王晓东累积了100多本。
1997年,经历了6年车间主任历练,王晓东被公司派去上海担任“九五”攻关项目负责人,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发抗高血压沙坦类药物。在上海,王晓东吃住都在实验室,经常做几十次试验,因某个关键杂质的去除不过关,忙活半天回到原点。沙坦类药物产业化技术的难题之一是关键杂质和基因杂质的去除。基因杂质是有毒的,且含易爆物质,即使控制好剂量,也相当于用炸药在高温140℃做药物合成反应。为了让72小时连续反应缩短至24个小时,王晓东和团队成员轮班值守,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防止毒气散发危险外溢。这样如同坐守在火山口的艰苦研发攻关过程,一直坚持了8年。直到2005年,沙坦类药物产业化难题在王晓东团队手里成功解决。
新药一上市,给国内众多高血压患者带来了巨大福利。当时患者只有同类进口药可选,7粒药价高达56元。国产新药上市就把价格便宜一半,现在更低只要18元多。但是,王晓东精益求精,回厂以后就组织团队进行二次研发攻关,通过新催化剂研制、中间生成物优化替代等3项改造升级,为患者直接减少用药副作用,也降低了生产污染排放。目前,常州四药生产的沙坦类药物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不仅是国内患者使用最多的一类抗高血压药物,而且以其领先的质量水平,成功打入欧美等国际高端市场。
工程师曹政对王晓东的高标准严要求深有感触:“他总是把质量安全控制在每个细节中。”他们正在研制一种注射剂新药,本不属于无菌原料生产,可以按照一般的方法来操作。王晓东坚持把热原、微生物等都考虑进去,按无菌原料的要求组织生产。他对技术和生产团队说:“质量关把在前面,生产和患者用药风险都要降低一级。我们从事的是关乎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关键行业,做事要讲良心。”
王晓东曾荣获江苏省最美双创之星、江苏省“333”工程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江苏文明办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