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构建中山善治新格局(图)

发布时间:2018-03-29 10:42 | 来源:南方日报 2018-03-26 第AC01版 | 查看:689次

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

  从2011年起,中山市创新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图为慈善万人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方阵。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最近,关注旧楼加装电梯工作多年的中山老人凌志坤,向中山市政协提交了《推进旧楼合作加建电梯业主交费使用模式加快我市旧楼加装电梯进展的建议》,这是他5年来向相关部门提交的第10份建议。

旧楼加装电梯是近年来中山的一个民生热点,在凌志坤等市民的参与和推动下,该项工作不断加速。继2013年首台加装电梯落成后,中山已先后有近10栋旧楼成功加装电梯。其间,中山市出台了《中山市既有住宅加建电梯管理办法》,加装项目的审批流程不断简化。目前,全市正在申请加装电梯的案例超过40个。

全民参与、部门联动、社会协同是中山近年来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借助“全民+”,中山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新格局,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形成新经验、取得新成绩。去年,中山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第6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第4次捧回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成为全国获奖次数最多、捧杯时间最长的地市之一。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王谦罗丽娟

构建全民“共融圈”

600多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当选“特别委员”

南头镇广东宏基管桩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付柱最近有点忙,在应对节后工厂复工生产高峰的同时,他还定期到社区走访、听取居民的诉求和意见。

“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再忙也要去听听大家意见。”付柱是四川泸州人,在中山工作生活已有26年。2012年,他被南城社区居民代表和异地务工人员代表推举为居委会的“特别委员”,成为中山首批村(居)委会“特别委员”之一。

2012年刚上任不久,他就在社区会议上反映外来工子女接受教育问题。意见很快得到社区和镇政府的重视,社区中的500多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在当年就得到了解决。

沙溪镇也从2012年起开始探索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为村(居)委会“特别委员”,长期在该镇圣狮村生活经商的陈伟标是首批受聘者之一。“社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上任后,他提出的增加村中文体活动场所设施等建议也先后变为现实。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山全市常住人口312万,外来人口占53%,超过70%的行政村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出现倒挂。近年来,中山致力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二元结构”,从2012年启动的“特别委员”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探索。据统计,6年来,已有600多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获聘担任“特别委员”,参与基层管理工作。

事实上,中山从2011年就开始大力探索建立覆盖各类群体的社会治理共治模式,搭建全民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

自2012年起,中山市每年举办“我为中山善治献一策‘金点子’大赛”。6年来,共收到市民提出的建议超过4500条;“全民献智改革”活动从2015年启动,中山相关部门连续3年面向社会公众征集改革工作意见,至今共收到改革建议超过600条;“博爱100”全民公益行动是中山动员全民参与公益事业的创新举措,从2013年启动至今,共征集到近5000个公益项目和公益创意,2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群众超过120万人次。

开展全民修身

4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打开手机、拍照、上传图文,几分钟后,图片和文字出现在中山市数字城管信息平台上。近日,市民陆章通过简单的手机操作,向相关部门反映了住处附近的建材废材乱倒放问题。为动员全民参与城市管理,从2016年起,中山启动了全民“随手拍”曝光“脏乱差”行动,陆章是“随手拍”的“常客”。如今,经他上传的举报案件已近1000宗。“对于城市管理来说,政府部门力量有限,应该发动群众力量。”他说。去年,中山迎来了全国文明城市复检年,在巩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过程中,中山始终将“全民参与”贯穿其中,除开展“随手拍”,中山还组建了志愿服务性质的市民巡查队,建立了各类城市管理参与平台,形成了全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常态化机制。

“文明城市不仅要具备以环境为标志的‘外在美’,而且要有‘内在美’。中山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坚持既‘见物’,也要‘见人’。”中山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1年起,中山市创新开展全民修身行动,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截至去年上半年,累计328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30人登上“广东好人榜”,4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持续举办31年的慈善万人行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中山的“内在美”。据主办方统计,31年来,活动共筹集善款超过10亿元,每年超过100万名市民捐款捐物。经过多年发展和传承,慈善万人行已成为中山博爱包容城市精神与和谐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名片,而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普通市民、海外华侨乡亲等各种群体参与其中,也让其成为了中山社会治理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集中体现。

提出“全民治安”

智慧网络推进“平安细胞”建设

从2016年11月23日起,火炬开发区健康花城小区的2万多住户每天回家都要“刷脸”。健康花城小区是全省首个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的小区,该系统可对小区进出人员进行智能识别。

当人们通过门禁进入小区时,摄像头将对进入人员进行人脸识别。已登记的住户可获系统放行,而未经登记或非小区住户人员则被禁入。通过与公安系统联网,系统还可实现对流动人员和可疑人员的动态监测。

借助创新技术和“大数据”,平安中山的“智慧大脑”不断强大,治安防范和打击犯罪的精度和效率不断提升。在提升技术手段应用水平的同时,中山不断探索全民参与的平安建设模式。2012年,中山提出“全民治安”工作理念,发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中山大力推进“平安细胞”工程,将村居、厂企、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列为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培育“平安细胞”,汇聚平安建设力量。

石岐区康华社区是中山的大型城中村之一,1.2平方公里的辖区里,聚集了近1万名住户,社区治理压力较大。

“自从实行‘网格化’治理模式后,我们管理起来更加有针对性了。”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晓霞对“网格化”运作模式印象深刻。在该模式下,整个社区被划分为16个“网格”,16名工作人员担任“网格员”,每天定期走访所负责的“网格”,收集社情民意。社区“网格员”发现问题时及时向居委会反映,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介入协调,整合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依法依规解决矛盾,多方力量在治理中实现了深度联动。

2016年,全民参与平安创建再升级,中山提出了“全民创无”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创建10+N系列行动”,“无医闹”城市、“无黑恶”镇区、“无毒害”社区、“无刑案”村居等10个基础创建项目和N个镇区自选项目陆续开展。

在全民参与的推动下,“创无”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推进“无医闹”城市创建工作中,中山通过提高医疗机构医德、医风、医技水平、成立“医调委”和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三大举措,防治“医闹”。2012年4月至今,全市未发生“医闹”事件。在创建“无毒害”社区工作中,中山建立了超过20万人的禁毒志愿者队伍,引进了13家禁毒社会组织,建成24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服务站。在志愿者的专业组织的推动下,中山社区戒毒康复实际执行率稳步提升,位列全省前列。

■声音

中山市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关冬生:

注重构建基层社区共建共治平台

中山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既有力度,也有广度,效果明显。这源于党委政府的有力统筹和对社会建设的重视,也源于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在中山,各种全民共建共治活动深入开展。中山“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已连续举办5年,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从2012年起,小榄镇联合多部门开展“创意菊城”行动,全镇企业、群众深入参与其中,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古镇镇则将“网格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的重要抓手,基层社会秩序井然。

中山在全民共建共治方面的系列探索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参与度,为下阶段工作打下了基础。随着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基层社区将是中山未来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区域。中山应加大对经济相对落后镇区的支持,采取多种举措,推动社会治理进基层、进社区。在具体推动过程中,应注重鼓励社区居民通过成立业主委员会和社区组织等方式,重构社会关系,构建基层社区共建共治的基础和平台。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匡和平:

推动社会治理常态化基层化

中山开展社会治理的经验可总结为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常参与”。在“全民牌”的理念下,中山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基层平安建设方面的经验尤为突出。中山一直以包容的心态解决城乡融合、本地人和外地人融合问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推出了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委员”制,城乡发展一直保持着良性互动,社会融合度较高。中山平安建设工作注重基层构建,形成了社区“网格化”治理和全民“创无”等全民参与平台。近年来,中山实现了综治“六连冠”,四夺“长安杯”,全民参与在其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参与。接下来,中山应注重巩固和传承已建成的全民参与平台,巩固发展成果,借助全民参与的力量,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基层化、常态化和社会化。

■中山社会治理大事记

2009年

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

2013年

因在全国率先建立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2014年

因首创“2+8+N”社区共享治理模式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

2014年

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原则

2016年

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

2017年

第6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称号,第4次捧回全国政法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

■数读“全民+”

全民修身

从2011年起,常态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截至去年上半年,累计328人登上“中山好人榜”,其中30人登上“广东好人榜”,40人登上“中国好人榜”。

全民共建

创新推进“全民治安”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平安细胞”“基层创安”活动,共创建“零发案”小区、学校、工厂超过1.7万个。创建全国首个“无医闹城市”,近年未发生严重“医闹”事件和涉校园恶性案件。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特别委员”制度,超过600名优秀异地务工人员担任村“两委”“特别委员”,参与村务管理。

全民共享

在广东省率先实现农家书屋、农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全市村村建有“农家书屋”,平均面积超90平方米,是省标准的4.5倍。全市文化场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公里文化圈”,所有镇区文化站达到省特级标准,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